缩略图

刍议如何写好幼儿园课程故事

作者

阙圆英

上杭县城东幼儿园,福建 龙岩 364200

摘要:近几年,幼儿园兴起了一股撰写、分享课程故事的热潮。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不断地在专业期刊、相关公众号等媒介搜索、阅读、学习课程故事,并尝试撰写属于自己班级的课程故事。在不断地积累与反思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下幼儿园课程故事的撰写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过度追求故事的完整性,不可避免地忽略了部分精彩片段的细节描述;二是过度展示幼儿的高光时刻,有意忽略了幼儿的失败时刻;三是过度重视反思的高度,相应忽略了评价的深度。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真故事、真叙述、真反思”三个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故事;真故事;真叙述;真反思

前言:

幼儿园课程故事的撰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记录和分享方式,它能够帮助教师回顾和反思教学过程,同时也能够让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什么样的课程故事会让人怦然心动?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结构清晰,详略得当。这就意味着课程故事的撰写不能像记流水账一样,也不能毫无章法地进行拼凑,而需要逻辑思维与抉择能力的支撑,对此,我们提出了“真故事、真叙述、真反思”三个解决策略。

一、真故事,关注真实细节描述

真实性,即课程故事中的事件是课程实施中的真实事件。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爱听、爱看的故事,利用故事教学手段引导幼儿,促使他们主动投入课程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1.逻辑思维促结构清晰

明晰课程故事结构,呈现顺畅故事内容。课程故事从“纵向”看可分为故事起源、过程实录、分析反思三个部分;从“横向”看主要包括“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环境、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六个点。在记录故事发生、发民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上述结构要素把握,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故事情境。当然,一定要避免为了保证各要素的面面俱到,而将所有教师和幼儿的全部言语、行为都记录下来的误区应进行适当取舍让故事结构合理脉络清晰。

2.抉择能力助详略得当

课程故事的撰写应做到有核心、有重点。有核心意味着我们需关注那些发起活动、在活动推进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或物;有重点意味着需要强调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与典型行为。在撰写时,要围绕核心环节,将教师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过渡环节或非关键流程则可一笔带过。以户外区域活动“泥水净化记”为例,在“设置泥水净化装置”时,幼儿发现户外仅有能过滤落叶、大石块的筛子,没有可以过滤细小泥沙和杂质的精密装置,于是决定去活动室里寻找可用材料。在撰写课程故事时,我们省略了幼儿从室外步入室内的过渡环节,把重点放在孩子们寻找用于扎染的布、湿巾、A4纸、卡纸、卫生纸等材料,并尝试用这些材料过滤泥水的环节。

二、真叙述,再现真实活动情境

为了让故事叙述更顺畅,我们往往会把注意力聚焦于幼儿的“哇时刻”和成功时刻,而真正的课程故事应直面事实进行记录和描述。

1.聚焦理论,从真入手

课程故事虽然对读者而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但对执笔者而言,却需有相关理论的撑。在课程故事撰写之前与撰写过程中,可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有一定的论做指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而恰是这“无形的手”,会让整个故事更聚焦、更真实、更有意义。在撰写课程故事《泥水净化记》时,我们主要关注了两方面的专业理论:其一,活动中的科学元素含量较高,需掌握大班幼儿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其二,幼儿活动全程聚焦“如何将水净化得更干净”,则需要了解“净化水的方式”等相关科学知识。

2.视角转变,从实出发

课程故事不是宣传片而是纪录片。因此,我们不妨把关注视角从幼儿的成功时刻转变为有意义时刻。放平心态,从真问题入手,不避讳、不遮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困境中怎样一遍遍寻找解决问题的更优方案,才能发现自己在幼儿活动中介入的不适恰,才更有动力探寻更优的支持方案。在上述活动中,通过多途径过滤,孩子们让泥水变得清澈了,本以为这样的水就是最干净的了,但用过滤水烧水后,水壶底出现了粗糙、黄白相间的小点点(水垢),这让孩子们意识到过滤水并非完全纯净。由此,孩子们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经验与启示,也随即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索。

课程故事的价值体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以,我们要妥善处理实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生发的问题、幼儿的表现与应对策略、产生的效果之间建构起真实、有温度的联系,助推教师在观察、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断实现螺旋上升式发展。

三、真反思,助推活动向纵深发展

撰写课程故事的反思环节时,可以先从专业化、标准化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分析幼儿当下活动的特点、价值与当前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随后,从教师是否支持、如何支持、支持得如何三个方面分析教师的支持行为效益。最后,思考下一步具体的教育建议与契机,为幼儿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比如,在“泥水净化记”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浑浊的泥水,采取将泥巴区搬离这个最直接的方式解决泥巴继续融入河水的问题。针对幼儿搬离泥巴区的创意,我的反思是这样表述的: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有着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幼儿萌发了转移泥巴区的愿望,需要解决移到哪里、怎么移两个问题;在实践中,幼儿通过制订计划、同伴合作等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

结束语:

课程故事是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与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叙事的方式看待教学问题,践行自己的课程理想,促成自身教学经验的生长。任何课程故事的记录与反思都应贯穿于课程的生发过程。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构思与撰写,则不利于教师对幼儿活动细节的深入挖掘,不能及时抓住幼儿活动的有意义时刻,进而影响反思的深度。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还原活动过程,展现课程故事的教价值。

参考文献:

[1]滕恒.撰写课程故事,提升教师写作力[J].四川教育,2024,(26):33-34.

[2]杨田,王海英.幼儿园教师课程故事写作的认识误区及其消解[J].学前教育,2024,(17):4-6.

[3]王莹,姜爱华.怎样写好幼儿园课程故事[J].山东教育,2024,(Z3):53-54.

[4]郑园园.追随儿童视角遇见课程故事——如何写好幼儿园课程故事[J].山东教育,2024,(Z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