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究

作者

张海赟

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 830000

引言:

《大学语文》属于高校公共基础课,其有人文内涵与价值观念。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塑造有着新的需求,看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思政课程谋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做进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创建就是要在传授语文知识的时候,找出其中含有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创建仍然处在考查阶段,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因而,深入探究该课程思政创建的操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关键场所,承担着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任,立德树人便是这一重任的本质含义与核心指导原则。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大学语文》课程由于自身独有的学科定位以及丰厚的教育意蕴,成了贯彻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任务的一种重要承载者。此课程所挑选并编入课本的经典文学著作,既是语言文字及文学艺术方面的范例,也是饱含深刻思政教育因素的宝藏之地。如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之类宏大的价值阐述,也存在道德伦理、人格修养等细小的精神引导。它们合成起来便形成起一套系统的思政教育素材库,给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做到价值引领给予了稳固的依靠,体现出该课程在高校育人进程里特有的作用和意义[1]。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沉淀,凭借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智慧精华以及价值追寻。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系统当中,教材编写者用谨慎的文化态度和专业的学术眼光,精心挑选各个朝代的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形成起多元立体的文化文本矩阵。这些作品的体裁多种多样,覆盖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主要文学样式,其中既有《诗经》《楚辞》这样的奠基之作,也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之类的登峰之作。它的文本内部既包含精湛的语言艺术,又包含独特的审美范例,而且沉淀着中华民族有关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邃思索。属于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的关键承载者,给高校学生深刻领悟民族文化基因给予了经典范例。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对于优化学生综合素养十分关键,重点表现在审美与思维能力上。就审美能力而言,文学作品蕴含着专属的审美价值,它用词精巧,凭借大量词汇,各类句型以及特别的修辞手段塑造出满含美感的话语系统,这就是语言之美。而且作品所营造出来的或是雄浑壮阔,或是婉约细致,亦或是悠远深邃之类的意境,可以引发读者的感情共振,给予他们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审美感受,此乃意境之美。当学生们在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时候,持续地去触及并体会这些审美元素,便会逐步优化自身对于美的感受力,鉴别力以及创造力,从而优化个人的审美素养。就思维能力塑造而言,文学作品常常包含深刻的哲理与独到的思想,其冲破常规认知局限,用特别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人生以及社会。学生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思维就在各种观念和思想相互碰撞之中得到锻炼,这能让他们超越既有的思维定式,学会从大量角度出发看待事情,发展批判性思维,勇于怀疑,剖析并评判。也有助于发展更新思维,开发出新想法,得出新看法,做到思维的扩展和加深,进而使得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掌握知识,增长才干之外再上一个台阶。

(四)促进专业思政融合

高校教育体系当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属于人才培育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不是彼此分离、毫无关联的,反而有着互相配合,互相推动的密切联系。专业教育给学生给予赖以生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政教育却赋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专业发展的道路。《大学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具备宽广的学科相关性以及浓厚的人文底蕴,它超越学科界限,可以同各个专业知识形成有机联系,而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牵涉哲学、历史、伦理等诸多方面。依靠这些特性,《大学语文》在推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进程里,充当着独特又关键的桥梁角色,从而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之时自然而然地加入思政要素,并使二者达成有机统一 [2]。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滞后

有些高校教师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缺少足够认识,他们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这些教师仍然将《大学语文》单纯视为传达语言文字知识的工具性课程,而漠视了此课程所包含的思政教育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字词诠释,语法剖析之类的基本常识传授,并没有深入探寻作品之中潜在的思政因素。当讲到《出师表》的时候,只是就文章结构和语言实施解读,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担当等精神品质,于是便致使课程思政本应具备的育人功能无法完全发挥出来。

(二)教学内容不深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内容挖掘得不深入也不全方面,教材中有很多能够当作思政教育素材的作品,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其一,对作品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系统性,只是零散地提及几个思政点,并未形成起完整的思政教育脉络。其二,针对部分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未把古代经典作品同当代社会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如讲授古代有关廉政题材的作品之时,没有切实联系到当代反腐倡廉的时代诉求,引发思政教育缺乏现实针对性[3]。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传统讲授法仍占据主要位置。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灌注式教学,学生只能消极地接纳知识,缺乏互动与参与。诸如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只是逐字逐句地翻译,然后分析主题思想,学生没有自己思索和交流探讨的机会,如此单一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学生体会思政内容,又无法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革新精神。

(四)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

高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有所不同,这会左右课程思政创建取得的成果,部分教师有着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但没经过系统的思政教育理论及方法方面的学习。于是在教学期间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住思政教育的方向与重点,诸如引领学生评判作品里的价值观之时,未能从正确的思政角度予以剖析,进而造成学生出现错误的认识。而且教师彼此之间并未交流思政教学的经验,从而致使整个师资队伍的思政教学水准改善缓慢。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革新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思政意识

高校教师要清晰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具备重大意义,更新教学理念,形成课程思政意识。知晓《大学语文》既是语言文字学习课,也是思政教育主战场,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4]。

如一所高校组织《大学语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门培训,请思政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到校开办讲座并分享经验。通过培训后,教师们更深刻领悟到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于是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后来的教学进程中,一名教师讲《背影》时,不再单纯围绕课文展开感情分析,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父爱为何深沉伟大,家庭伦理道德在当下社会具备何种价值。这样就不露声色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文学的韵味,又接受了思想道德的滋养。

(二)深度挖掘内容,充实思政教育素材

深挖《大学语文》教材里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形成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教师要全面整理教材中的作品。从诸多角度如作品主题、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来挖掘思政元素。然后结合当下社会价值观予以阐释,还要关注添加课外思政教育素材,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如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教师一方面会对该作品的豪放风格以及苏轼的豁达心胸加以剖析,另一方面也会去探寻其中所包含的历史观与人生观。引领学生思考苏轼身处逆境之时如何守住乐观向上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当代年轻人应对挫折有何种启迪意义,教师另外又加入了苏轼在地方为官期间替百姓做好事的事例。从而让学生了解到苏轼的社会责任意识,充实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使得学生可以从大量层面收获精神养分。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实效

为提升《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需突破传统讲授法单一桎梏,积极引入多元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文本案例为锚点,将思政元素具象化;讨论法搭建思维碰撞平台,激发学生对价值观议题的深度思辨;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代入、场景还原,营造沉浸式学习场域。这些方法协同发力,塑造出立体鲜活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踊跃议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将思政内涵内化为精神养分,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如在讲授《鸿门宴》时,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教学法,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刘邦、项羽、张良等角色。通过模仿宴会上的对话与情节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政治智慧,表演结束以后,又让学生开展议论,分析人物做决定和采取行动背后隐藏着的价值观、刘邦的隐忍、项羽的自负等等。这种教学法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而且还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评判性思维,改善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思政教学能力

加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塑造强度,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水准,高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相关培训和讨论会,请思政专家到校讲学,帮助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还要推动教师相互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实例和心得,从而做到教师共同成长 [5]。

如一所高校形成起《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师学习共同团体,按时组织教师开展读书分享会以及教学经验交流会。在读书分享会上,大家一同阅读思政教育方面的经典著作和相关文献,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而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上,教师们彼此讲述自己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收获的成果以及遭遇的问题,并一起寻找解决之道。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的思政教学水平得到很大加强,于是就能更为流畅地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五)完善评价体系,保障课程思政质量

为精准评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成效,需构建科学合理的考量体系。此体系秉持全面性原则,既聚焦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涵盖经典文本解读、文学理论运用等,以量化指标衡量其知识储备与理解深度。又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改善与价值观塑造,观察其人文素养提升、家国情怀深化等。同时,采用多元化考量方式,融合教师基于专业视角的综合性评价、学生自我反思的成长型考量,以及同学间互评的客观化考量,多维度审视教学进程与成果,推动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如在学期末的课程考核环节,除了传统的语文知识考试外,又添加了思政应用作业与小组探讨评定这两部分内容。思政应用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到的作品,写一篇关于自身价值观体会的短文,并拿到班级中去分享,小组探讨评定则是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就文学作品中的思政要素展开细致的交流,老师按照各小组探讨时的表现及其收获情况予以评定,通过这种丰富化的评定系统,从大量方面考量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众多层面上的成长情形,保障《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得以正常推进并收获成效。

四、结论

新时代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创建属于一项长久且颇具价值的工作。通过明确课程思政创建的意义,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运用更新教学观念,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创建,完善评价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可以有效地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创建进程。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继续考察并加以应用,不断改善课程思政创建途径,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而为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尚道德情操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朝昌 .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 2022(6):3.

[2] 杨永明 .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3(4):133-136.

[3] 温姝宇 .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与临川文化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05):133-136.

[4] 李悦.“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黑龙江画报,2025,(02):69-71.

[5] 高月 .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 [J]. 汉字文化 ,2025,(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