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探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

作者

李吕

湖南省汨罗市第三中学 414400

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基于所积累的审美经验、鉴赏技巧等,可进行个性化的艺术作品欣赏,分析其中的可视化艺术细节,如空间布局、色彩层次、线条纹理等;兼而也能在鉴赏能力达到一定水准后,品鉴一些非可视化的艺术,如作品的内涵、现当代文化意义等。其中,指向思辨能力形成和调动的美术教学,旨在提升学生欣赏作品时的敏感性、增加其可思考、可深化的欣赏维度,从而拓宽和加深审美的有效空间。鉴于此,基于思辨能力培养来探索可行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

思辨的本质是理性、客观地认识世界。它并非指“思考 + 辩论”,而是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要求思考者做到独立分析事物,并且着眼于有效的探究,不断加深思考深度;着眼于科学的逻辑推理,审慎把握事物因果联系,终而形成思维链,并能作出正确判断。可见,思辨尤为强调思考的审慎操作与独立性,不会盲从于既定观念、结论,同时也不停留于单一化视角;其更加崇尚实践探究基础上的主动解构信息、厘清内在深层逻辑,从而找出支撑个性化判断的依据,并最终形成正确、深刻的认识,以及借此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可以说,学生的思辨能力应注意强调思维的批判、多维以及严谨,规避缺乏事实依据的直觉性评估、对既定理论或常规经验的生搬硬套等。

二、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分析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1]。在课上,高中美术教师首先需深刻理解思辨能力核心要求(体现独立分析、多维探究以及科学判断),不可在欣赏课一味只重技法、不重深思。鉴于此,以下结合湘美版教材内容探讨关于思辨能力 + 美术鉴赏的若干方法:

(一)抛出多维化问题:欣赏 + 思考

“欣赏 + 思考”是让欣赏与思考并行,相辅相成。一方面,教师可设计逐步递进式的问题。比如教学“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时,教师围绕教材给出的特定作品,从“构图——色彩——背景——内涵”角度设计递进式问题,而避免浅显提问“这幅作品美不美?”比如,提问:《林黛玉与贾宝玉》这幅年画的人物构图有何特点?其色彩选择、搭配如何?这一人物“集会”画面是描述《红楼梦》哪一情节?结合年画的命名,体现了哪些内涵?由此,学生沿着问题思路,即可逐渐探及画作的深层意蕴,解读出林黛玉与贾宝玉间匪浅而微妙的人物关系,感受到美术作品体现“美”时的巧妙手法。另一方面,教师还可设计进行对比性审美,以培养辩证思考习惯。比如同是“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教师把“对比”思维融入到对《三把椅子》的欣赏中,让学生对比欣赏画作中的“画中画”:照片中椅子、字典中椅子、真实椅子三者作对比,能看出哪些异同?三者分别代表什么?你能从“美”的角度分别解读它们吗?由此,学生虽然在欣赏一幅画,却对同一事物“椅子”进行关于真实、印象、概念几方面的多维解读,形成辩证思路,而非刻板和单一的判断。

(二)开展创意性探究:欣赏 + 任务

教师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欣赏型任务,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考边探索,从而创造出可视化成果,以体现其思维的思辨性。比如在教学“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一课,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意与试错,结合思考与对《山水》、《干草车》的欣赏,对比地创作相似风格的创意画作。其中,中式传统人物画的创意中,备材以宣纸、笔墨等为主,结合问题:水墨色彩的使用需注意哪些事项?与意境、神韵有何因果联系?西方古典肖像画的创意中,备材以油画布、油画笔等为主,结合问题:创作中色彩明暗应如何体现?为什么要有明暗之分……由此,经由思考和切实地创作,学生可以直观体会中式、西式艺术表达的不同:中式不侧重三维真实空间的体现,把人物置于意境意韵之中,主观化明显;西式则侧重立体真实,利用油彩的丰富性来突显真实,因而有色彩明暗的自然变化,客观化明显。而这种理解和认知,就是思辨的一种表现。

(三)进行综合化判断:欣赏 + 观点

学生是欣赏的主体,理应在思辨中有“输出”科学观点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可设计进行关于审美的综合化判断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观点输出,并形成课堂上的多样化评价。比如在教学“”一课时,结合教材中对《送子天王图》的鉴赏技巧,学生可尝试进行《宝宁寺水陆画》、《毗卢寺水陆壁画》等的欣赏,并说出自己关于此类画作的观点,形成对其用笔用墨技法的综合化判断。以此为基础,教师可引导全班进行围绕“观点”的评价。比如,某生认为“线条由粗到细,令人感受到人物身体的圆融、立体”;针对该观点,学生们可表达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并说出理由,终而由教师做总结。此类结合观点的评价策略,可以在课堂上即时形成反馈,以考证观点中所蕴含思维的辩证与否,使学生习得相关经验,并在思考、输出观点和做评价中训练思维。

结语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应当融合思维训练,以学生辩证思考为基石,构筑其鉴赏能力的上升阶梯。而除了进行多维问题设计、创意性任务操作以及综合化判断之外,教师也可更多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之中,寻找生活中的艺术审美范例,以用于锻炼和体现自己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绍禹 . 叠贯与无界 : 当代艺术的审美与方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19):159-163.

[2] 邓天伟 .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J]. 中国文房四宝 ,2025(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