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工院校职业素养教学中音乐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作者

薛珂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3

引言

本研究聚焦技工院校这一特定教育场域,探索音乐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路径。相较于普通教育,技工院校学生更要在有限的学习周期内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通过系统研究音乐活动的教育功能及其在职业场景中的转化机制,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音乐活动实施框架。特别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音乐活动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技工院校音乐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技工院校音乐活动设计在于锚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把艺术体验转化为可测量的职业能力提升。设计过程中必须紧扣“职业性”的根本特征,以岗位需求为坐标系构建活动框架。在制造业方向专业中,可设计机械节奏模拟训练,通过节拍器操作与机床工作节律的同步练习,强化学生的时间管理与标准化操作意识。活动目标设定需遵循SMART 原则,保证每项音乐干预都能对应职业素养矩阵中的节点,要避免将普通音乐鉴赏课简单移植到技工课堂,而应建立“音乐元素—职业行为—素养指标”的三维映射模型,使《工匠精神》主题歌曲创作能同步锻炼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二)内容融合原则

音乐活动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要打破学科壁垒,在教学内容层面实现化学反应。对于机电类专业,可以把设备运转的声频特征转化为音乐训练素材,设计“故障声音识别闯关”游戏,学生在辨别轴承异响与正常音高的过程中,同步强化设备点检的职业敏感度。当学生进行钣金修复时,配合金属敲击乐段的节奏提示,既能控制作业节拍又能培养艺术化的工作审美,更需重视隐性融合,如在电工安全规程教学中植入《安全交响曲》概念,绝缘检测步骤对应不同乐器声部,使技术规范获得艺术表达载体,提升教学内容的传播性。

(三)学生主体原则

音乐活动设计必须立足技工院校学生特有的情感需求,针对该群体抽象思维较弱但具象感知力强的特点,多采用体感式、交互式的音乐实践形式,如运用手机 APP 进行即时电子音乐创作,混音台参数调节与机械操作面板控制建立认知迁移。要充分利用学生热衷短视频传播的行为特征,设计“职业达人节奏挑战”等社交化活动,通过录制机床操作 RAP 视频等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赋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主权,如由数控专业学生自主采集车间环境音制作《工厂音景》,培养资源整合等复合职业能力。同时要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即兴环节观察学生的应变表现,为个性化职业指导提供鲜活案例,使艺术课堂成为发现学生潜在素养的观察窗口。

(四)分层实施原则

音乐活动的实施必须建立梯度化推进策略,根据学生音乐基础与专业发展阶段进行分层。在纵向维度上构建“感知—表达—创造”三级能力阶梯:一年级侧重音乐通识感知,通过《职业角色主题音乐赏析》建立初步关联认知;二年级进入技能融合阶段,在电工实训中引入安全操作音效设计任务;三年级提升至创新应用层面,开展毕业作品音乐可视化呈现等综合项目。横向维度上设置基础版、进阶版、挑战版三级任务包,针对焊接专业设计“弧光节奏训练”,基础版要求跟随固定节拍操作,进阶版需根据音乐情绪变化调整焊接速度,挑战版则要求团队配合完成多声部生产交响曲。对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视觉化音乐”辅助策略,将音符转化为色彩信号或振动提示;立体分层模式既保障了教学公平性,又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了适切的职业素养发展通道。

二、实施策略

(一)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

音乐活动在职业素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在于组建一支兼具艺术教育能力的复合型教学团队。技工院校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动音乐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的深度协作,形成“双导师”指导模式。音乐教师负责活动设计的美学维度,专业教师则保证活动内容与职业场景的对接,如机械专业教师与音乐教师共同开发“机床操作节奏训练模块”,加工流程分解为可音乐化的动作序列。同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作为行业顾问,提供真实工作场景中的声音素材和素养需求反馈,使音乐活动设计更贴合岗位实际。院校应建立定期的跨学科教研机制,通过共同备课、课例研讨和联合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音乐素养与职业能力交叉领域的专业成长,最终形成“艺术—技术—职业”三位一体的教学实施力量。

(二)优化课程时间结构

音乐活动的融入需要重构传统课程的时间配置,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实现技能训练的动态平衡。可采用“微嵌入 + 项目式”的双轨模式,在常规专业课程中设置5~10分钟的音乐微活动,如课前“专注力唤醒”节奏拍打、课后“情绪整理”音乐冥想,以碎片化方式强化职业素养的日常培养;同时每学期安排 2~3 个综合性音乐项目,如“安全生产主题音乐剧排演”或“专业工具声音图谱创作”,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深度实践。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灵活调整时间配比,服务类专业可增加即兴音乐沟通训练频次,制造类专业则侧重阶段性音乐技能考核。教师可以探索弹性时间管理,允许学生通过课余音乐任务积累素养学分,如完成企业参观声音日志采集可抵扣部分实习课时,以此激发自主参与热情,形成浸润式的职业素养培养。

(三)强化活动评价机制

音乐活动的教育价值要通过科学评价体系转化为可量化的素养提升证据,构建“过程—结果—迁移”三维评价框架,在过程维度采用音乐互动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记录学生在节奏训练中的反应速度;在结果维度设计情境化测评任务,如让数控专业学生根据音乐节拍调整模拟机床参数,评估其工作节律控制能力;在迁移维度追踪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性反馈,分析音乐素养对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教师评分外引入企业导师对音乐活动中表现的职业行为进行诊断,同时鼓励学生互评,如在乐队式小组作业中采用“声部贡献度”互评机制。评价结果需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挂钩,音乐活动表现纳入“软技能”学分体系,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良性循环。

结语

音乐活动作为一种跨学科载体,其价值除了在于丰富教学形式,更在于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软实力培养提供新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变革加速的今天,劳动人民的情绪管理、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等素养愈发重要,音乐活动能否成为这些能力的有效孵化器,仍需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且职业院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技能训练与美育浸润的关系,如何在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都是未来研究要深入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强 . 数字赋能 : 技工院校音乐鉴赏与实践教学的新样态 [J]. 职业 ,2024(20):26-28.

[2]罗妍.技工院校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教学中学生基本素养培育探究[J].前卫,2024(11):41-43.

[3] 蒋梦娟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以《直播活动策划》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 2024(4):341-346.

作者简介:薛珂( 1994.12-- ),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职业素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