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教学案例研究

作者

陈春利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 514500

一、引言

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介形式,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加工,并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的学习活动。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生活被各种媒介紧密包围,他们获取信息、与人沟通的方式也日趋多元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和空间,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在复杂信息环境中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多种媒介进行有效表达的能力。因此,对初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策略

在初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文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分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跨媒介学习活动中。以下将结合《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经典课文,从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详细阐述具体实施策略。

(一)多元媒介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在进行《观沧海》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元媒介的组合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其阅读兴趣。首先,选取一段高清的大海实景视频,视频中不仅要有波涛汹涌的海浪、辽阔无边的海面,还要有海上日出、海鸥盘旋等丰富画面,时长控制在 2-3 分钟左右。播放视频时,搭配激昂且富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如交响乐《大海》中的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直观感受大海的磅礴气势。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朗读《观沧海》全诗,朗读过程中注意语速的快慢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等诗句处加重语气,凸显诗人的豪迈气概。同时,在 PPT 上同步展示诗句,并在重点字词如 “澹澹”“竦峙”“萧瑟” 等旁边配上简单释义和动态的字体效果,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含义。接着,展示齐白石、徐悲鸿等不同画家笔下以大海为主题的画作,有的画作侧重描绘大海的宁静深邃,有的则着重表现海浪的汹涌澎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作的色彩运用、构图方式,将画作与诗歌中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等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同一主题在不同媒介下的独特表现形式,从而对《观沧海》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主动进入深入学习的状态。

(二)信息整合探究,提升理解能力

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教师可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整合探究。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圈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如 “左迁”“龙标”“五溪” 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解答,确保学生对诗歌基本内容有大致把握。

之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或教师提供的网络学习平台,搜索与诗歌相关的信息。明确搜索方向,包括王昌龄的生平经历、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与李白的交往故事;“安史之乱” 前后的社会背景对文人仕途的影响;龙标地区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学生在搜索过程中,需要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剔除无关或重复的内容,保留关键信息,如王昌龄因直言进谏被贬龙标的具体原因,龙标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特点,李白与王昌龄之间深厚的友谊等,并将这些信息整理成文字笔记。

(三)创意表达实践,锻炼表达技巧

在《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创意表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表达技巧。首先,开展绘画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诗歌中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等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绘制一幅水墨画或水彩画。在绘画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中的色彩、光影和动态变化,如 “海日生残夜” 中日出时天空由暗到明的色彩渐变,“风正一帆悬” 中行船平稳、帆儿高悬的动态画面。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自主选择表现的诗句内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线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完成后在画作旁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交流评价反馈,促进能力提升

学习《天净沙·秋思》后,开展系统的交流评价反馈活动,以促进学生跨媒介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分享交流,每个学生准备 3-5 分钟的发言,分享自己对这首小令的理解感悟。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收集的相关图片或音频资料进行展示,如有的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 “枯藤、老树、昏鸦” 等意象的组合图,阐述这些意象如何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有的学生播放一段古筝曲《秋思》,结合音乐表达自己对游子思乡之情的理解。在分享过程中,要求学生语言表达清晰、条理分明,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

分享结束后,进入互评环节。教师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包括观点的独特性、表达的流畅性、对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媒介运用的恰当性等方面,让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对同学的分享进行打分和点评。例如,一位学生在评价另一位学生时说道:“你结合元代社会背景分析游子思乡的原因,这个观点很新颖,而且在分享时运用了 PPT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媒介运用恰当。

三、结语

初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的重要教学变革。通过多元媒介引入、信息整合探究、创意表达实践和交流评价反馈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立体的语文学习环境。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多样的媒介体验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更有效的跨媒介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整合,使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教学更好地融入初中语文课堂,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让他们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能够从容应对,成为具备良好媒介素养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瞿婉凝。初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表达教学模式构建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 (2):42-46.

[2] 戚明轩。多媒介融合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4 (4):18-22.

[3] 窦雨桐。初中古典诗词跨媒介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J]. 语文月 刊,2024 (6):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