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周涛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二小学教育集团花园路校区(原包头市九原区花园路小学) 014060

引言

小学时期是学生道德认知与法治观念塑造的黄金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重要育人使命。但过往教学常陷入知识灌输模式,学生机械记忆,难以将理论与生活勾连。伴随教育革新推进,融入生活情境的体验式教学崭露头角,它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深化认知,激发学习热情,助力课程育人目标落地,探究其教学策略极具现实价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切断了知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联系。就像讲解 “遵守交通规则”,教师若仅罗列规则条文,不结合学生上下学途中闯红灯、横穿马路等常见问题剖析,学生便只能死记硬背,难以将规则融入生活,久而久之,学习热情也会随之消退。

(二)教学方式缺乏体验性

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仍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学中常见教师反复讲述关爱他人的案例与道理,却鲜少创造让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无法直观感受关爱他人的过程,也难以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评价方式单一

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评价体系中,考试分数几乎成为衡量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尺。这种过度关注知识记忆的评价方式,常将学生的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关键素养排除在外。现实中,不少学生试卷成绩优异,却在校园生活中随手丢弃垃圾、漠视他人需求,暴露了单一评价模式难以助力学生道德成长的弊端。

二、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认知特点决定其更易接受具象化知识。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生活场景开展体验式教学,能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情境。例如在 “我们的班级”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运动会入场式、策划主题班会。学生在讨论分工、解决突发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体会集体协作的乐趣,更能在真实体验中深化对班级概念的理解,从而主动投入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二)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传统课堂常让知识停留在书本层面,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体验式教学则通过实践搭建认知与行为的桥梁。以 “垃圾分类” 教学为例,教师除了讲解四色分类标准,还可带领学生担任校园垃圾分类督导员,在午餐后指导同学正确投放,甚至走进社区开展 “垃圾分类家家行” 宣传。当学生亲手将废纸、塑料瓶归置到对应垃圾桶,纠正居民的错误投放时,书本上的理论便悄然内化为日常习惯,实现从 “知道” 到 “做到” 的本质跨越。

(三)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生活是最好的德育课堂。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穿上法袍扮演法官,手持卷宗化身律师,围绕校园 “财物纠纷” 等真实案例展开辩论,从梳理证据到宣读判决,全程体验法律程序的庄重严谨。当他们以 “审判员” 身份分析案情时,会真切理解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内涵;在 “律师” 角色中据理力争时,更能体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这种沉浸式扮演与深度反思,让抽象的法治规范在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

三、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体验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应当扎根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点滴入手,挖掘教学素材。比如在讲解 “邻里关系” 时,不妨还原常见的楼道杂物堆放、噪音扰民等矛盾场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尝试协商解决问题。同样,在开展 “爱护校园环境” 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实地查看操场垃圾、教室卫生死角,引导他们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知。

(二)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

1. 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作为学生成长的 “第二课堂”,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可结合时令与社区需求,组织多样化实践:如重阳节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为老人捶背、表演才艺;周末开展社区环境清洁,让学生在清扫街道、整理花坛中体会劳动价值;还能策划反诈宣传、垃圾分类倡导等活动。这些真实的服务经历,能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自然萌发社会责任感,将关爱他人的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

2. 角色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能让学生在情境代入中深化认知。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多元场景:如设置 “交通指挥岗”,让学生穿上反光背心、手持指挥棒,模拟疏导校门口交通,在纠正 “违规” 行为中领悟规则意义;搭建 “校园超市”,学生分别担任收银员、顾客,在模拟结账、挑选商品过程中,学会理性消费与文明购物礼仪,让道德法治教育变得生动可感。

3.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小组协作探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 “网络生活新空间” 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行动:有的小组通过问卷了解同学上网习惯,有的小组收集网络安全案例,随后各小组围坐讨论网络游戏沉迷、网络谣言传播等现实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学生共同拟定班级文明上网公约,不仅深化对网络规范的理解,还在分工协作中提升沟通能力,培育团队意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新活力。教师可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如讲解 “我们的国家” 时,借助航拍视频展现长城蜿蜒、长江奔涌的壮阔配合,高清图片呈现各地风土人情,让学生直观领略祖国魅力。同时,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定期推送法治新闻解读、红色故事音频,发起 “校园文明大家谈” 话题讨论,打破课堂时空限制,助力学生拓宽视野、深化认知。

(四)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

体验式教学的深度落地,离不开及时的反思与多维评价。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 “成长咖啡馆” 分享会,让学生围坐畅谈:在社区敬老活动中是否真正倾听老人需求?模拟法庭辩论时语言表达是否到位?通过自我复盘与同伴交流,梳理进步与不足。同时建立 “三角评价机制”:教师结合观察给予发展性评语,学生用 “成长日记” 记录感悟,小组内通过 “优点卡”“建议贴” 互评互助。这种立体评价既能锚定学习痛点,又能为道德成长指明方向。

四、总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扎根生活、强化体验,这是契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育人路径。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借助技术赋能并引导多维反思,能突破传统教学瓶颈。这种模式既激发学习热忱,又推动道德认知向行为转化。未来需持续创新,让体验式教学成为培育学生道德法治素养的丰沃土壤。

参考文献:

[1] 吴兰凤 . 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J]. 文理导航 , 2017(36):1.

[2] 游永松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研究[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