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利工程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解锋 宋倩
淄博萌山水务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省 255318
一、重要性
(一)应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规模扩张与产业结构升级,生活用水刚性增长、生产用水效率偏低与生态用水挤占问题相互交织,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呈现常态化、复杂化特征。决策支持系统通过构建涵盖降水预测、径流模拟、用水需求分析的动态模型,能够精准刻画水资源供需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区域发展定位与生态保护红线,生成多情景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系统可基于不同来水频率、用水效率提升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策略,模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态,量化分析各用水部门的合理分配比例,为水资源短缺地区制定差异化的节水、调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因主观决策导致的资源错配与浪费,实现有限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二)提升水利工程规划科学性的关键支撑
水利工程规划涉及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目标协同,需综合考量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社会经济布局等多维要素,传统人工规划模式难以全面把握复杂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决策支持系统借助空间分析技术,可将地形数据、流域水系、人口分布等信息集成于地理信息平台,通过构建工程布局与环境影响的耦合模型,对不同规划方案的防洪标准、灌溉覆盖率、供水保证率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系统能够模拟极端气候条件下工程的运行风险,分析工程建设对流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辅助规划人员在工程规模、投资成本与综合效益间寻求平衡点,减少规划过程中因信息不全或分析不足导致的决策失误,使水利工程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与适应性。
(三)推动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数字中国建设与智慧水利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载体,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整合分散于气象、水文、环保等部门的监测数据,实现水资源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共享,打破数据壁垒与信息孤岛。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可对历史用水数据进行挖掘,识别用水模式与变化趋势,结合实时监测数据实现水资源状态的动态预警,为管理者提供涵盖供需预测、方案优化、风险防控的全流程决策支持。
二、系统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多源数据整合与处理的复杂性
水资源管理涉及的数据源广泛且异构,包括气象部门的降水、蒸发数据,水文站的径流、泥沙数据,地质部门的土壤墒情、地下水数据,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的人口、产业用水数据等。这些数据具有时空尺度不一、格式标准各异、更新频率不同的特点,如气象数据以分钟为单位更新,而社会经济数据通常按年度统计,不同数据间的时空匹配与语义统一存在显著困难。此外,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仪器误差、传输故障等问题,导致数据缺失、异常值等质量问题。如何建立跨部门的数据标准体系,开发自动化的数据清洗、转换与融合算法,构建时空一致的水资源数据仓库,是系统构建面临的首要技术挑战,直接影响后续分析与决策的准确性。
(二)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利工程规划本质上是多目标决策问题,需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如供水收益、发电效益)、社会效益(如生活用水保障、防洪安全)与生态效益(如河道生态流量、湿地保护),而这些目标往往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例如,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可能增加初期投资成本,保障生态流量可能减少农业灌溉水量。构建多目标决策模型需要合理定义各目标函数的数学表达,量化目标间的冲突程度,并设置科学的约束条件(如水资源总量限制、生态流量阈值)。传统单目标优化方法难以处理多目标间的权衡关系,而多目标优化算法(如 NSGA-II、MOPSO)在高维目标空间中易出现收敛速度慢、解的分布性差等问题。
(三)系统适应性与可扩展性的挑战
水资源系统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具有高度动态性,如极端降水事件频发改变流域径流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用水需求格局变化,这些都要求决策支持系统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传统系统往往基于特定历史数据构建模型,当边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模型预测精度会大幅下降。同时,随着智慧水利建设的推进,新的监测技术(如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不断产生海量数据,水资源管理需求也从单一的水量配置向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水生态保护等方向拓展,系统需要具备灵活的功能扩展能力。
三、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路径
(一)多源数据融合与管理技术
构建以时空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存储与交换标准,实现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开发基于ETL(提取、转换、加载)技术的数据预处理平台,集成异常值检测、缺失值插补、格式转换等功能,提高数据质量。采用空间插值、时间序列匹配等技术,解决不同数据源的时空尺度统一问题,构建覆盖流域全要素的三维时空数据模型。引入大数据技术框架(如Hadoop、Spark),实现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与并行计算,结合数据挖掘算法(如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挖掘数据间的潜在关联,为决策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支撑。
(二)多目标优化模型与算法设计
基于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构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经济效益目标可量化为供水工程的净收益、发电产值等;社会效益目标包括生活用水保证率、防洪标准等;生态效益目标涉及河道生态流量满足度、湿地面积维持率等。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处理目标函数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如用水需求的波动范围、生态流量的模糊阈值。改进智能优化算法,如引入自适应交叉变异算子的遗传算法、基于拥挤度距离的粒子群算法,提高多目标模型的求解效率与解集质量。开发交互式决策支持模块,允许决策者通过偏好设置(如生态优先、经济优先)对 Pareto 最优解集进行筛选,生成符合实际需求的推荐方案,实现定量优化与定性决策的有机结合。
(三)系统集成与智能决策技术
采用“平台 + 组件”的系统架构,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空间分析基础,集成模型库(如水资源配置模型、洪水演进模型)、知识库(如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水资源管理政策)、方法库(如多属性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构建功能完善的决策支持平台。开发三维可视化模块,将数据查询、模型模拟与方案展示集成于直观的三维场景中,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如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径流预测、强化学习算法用于工程调度优化,提高系统的智能分析能力。构建知识推理机制,基于专家系统对历史案例与决策经验进行归纳,实现对新问题的快速响应与方案推荐,增强系统的适应性与决策智慧。
结束语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利工程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是应对全球水资源危机、推动水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创新实践。通过突破多源数据融合、多目标优化等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具备数据驱动、智能分析、动态决策功能的集成化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参考文献:
[1] 王禹. 引调水工程对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43(05):150-152.
[2] 王楷泽 , 白博阳 , 王新甜 . 基于熵权 -TOPSIS 模型的 A 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 [J]. 价值工程 ,2025,44(14):61-64.
[3] 翁硕 , 林建锋 , 赵锦冰 , 张开荣 , 王浩 , 卢伟文 .“一闸三线”工程实施后受水区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J]. 水利水电快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