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技术赋能的建筑工程隐蔽工程全周期审计框架研究

作者

侯文杰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市合川区 40152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建筑工程领域,隐蔽工程如地基、管线等占据了工程总量的 30% 以上。然而,这些隐蔽工程在传统审计模式下面临诸多痛点。首先,隐蔽工程一旦被覆盖,后期难以复查,导致超支率居高不下,高达 47% 。其次,施工记录数据碎片化严重,单点检测误差超过 15% ,使得审计难以准确评估工程质量。再者,监管滞后问题突出,腐败行为的发现平均延迟达 8.2个月。这些痛点不仅给工程带来质量隐患,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浪费和腐败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亟需一种创新的审计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对隐蔽工程的有效监管。

1.2 研究创新点

针对隐蔽工程审计的现实困境,本文实现了三重创新。在理论层面,将 Vasarhelyi 提出的持续审计模型(CPAS)成功延伸至工程物理空间,为隐蔽工程审计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打破了传统审计理论的局限;在技术层面,构建了声/ 光/ 电/ 热多传感数据融合框架与区块链存证链,综合运用多种前沿技术手段,为隐蔽工程审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精准分析与可靠存证;在应用层面,设计了首套“预防 - 监测 - 验证 -追溯”全周期审计路径,覆盖了隐蔽工程从施工前期准备到竣工后的全生命周期,为审计实践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审计方式在隐蔽工程审计中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与技术基础

2.1 隐蔽工程审计研究进展

传统审计方法在隐蔽工程审计中表现出诸多局限性。田冠军等学者指出,隐蔽工程审计过度依赖审计人员的人工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全面、深入地揭露隐蔽工程内部的缺陷和问题,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对质量把控的高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赋能方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 BIM 应用方面,张玲的研究验证了 BIM 技术在跟踪审计中的数据集成价值,能够实现工程信息的高效整合与管理,为隐蔽工程审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无损检测技术方面,陈荣提出了多波段内窥融合技术框架,为隐蔽工程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能够更精准地发现工程质量问题;持续审计领域,Wang 开发了区块链 + 深度学习实时欺诈检测系统,为隐蔽工程审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提升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2.2 关键技术支撑

在隐蔽工程全周期审计过程中,多种关键技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BIM 模型校验技术基于 IFC 标准解析 BIM 模型,能够自动校验设计规范冲突点,提前规避返工损失,确保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物联网传感技术可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度、钢筋位移等关键施工参数,实现对工艺合规性的动态预警,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实时数据支持。无人机多光谱扫描技术在覆盖前对隐蔽工程进行结构完整性扫描,能够精确识别空洞、裂缝等质量问题,精度可达 0.1mm ,为隐蔽工程验收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检测手段。区块链存证技术则确保施工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为审计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链,使得腐败行为能够被链式追溯,有效增强了隐蔽工程审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这些关键技术相互协同,共同构成了隐蔽工程全周期审计的技术支撑体系。

3 全周期智能审计框架设计

3.1 框架逻辑架构

本文提出的全周期智能审计框架包括施工前 BIM 合规预审、施工中物联网实时监测、覆盖前无人机多光谱验证、竣工后 AI 历史回溯审计以及区块链全链路存证五个主要环节。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流程。在施工前,通过对 BIM 模型进行合规预审,提前发现设计中的潜在问题;施工过程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关键施工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工艺的合规性;覆盖前,运用无人机多光谱扫描技术对隐蔽工程的结构完整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竣工后,借助 AI 历史回溯审计,深入分析历史施工数据,挖掘潜在风险;同时,区块链技术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对所有数据进行不可篡改的存证,为审计提供了坚实的信任基础,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3.2 四阶段智能审计实施路径

在施工前 BIM 合规预审阶段,基于 IFC 标准对 BIM 模型进行深入解析,自动校验设计规范冲突点。通过计算合规性指数,即符合 GB50017 条款数与总条款数的比值乘以 100% ,量化评估设计的合规性,并据此生成管线碰撞报告和材料超量预警清单,为施工前期的质量把控和成本管理提供精准依据。例如,在某实际工程案例中,通过 BIM 合规预审发现多处管线碰撞问题,提前进行了设计优化,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和成本浪费。

进入施工中物联网实时监测阶段,构建了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框架。通过编写数据融合算法,将声波、热成像、应变等多源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首先利用 PCA 变换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降低数据维度的同时保留关键特征信息;然后将提取的特征向量输入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进行缺陷识别,输出缺陷评分,并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状态。当钢筋绑扎偏离设计超过 5% 时,系统自动触发报警机制,冻结工程款支付,及时制止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在覆盖前无人机多光谱验证阶段,综合运用多种光谱波段技术。红外热像波段能够有效检测混凝土空鼓问题,相较于传统人工检测方法,精度提高了 73% ;激光雷达波段可精确测量结构面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0.5mm 以内;可见光波段则用于识别表面裂缝,识别率高达98% 。通过对某桥梁隐蔽工程的无人机多光谱验证,成功发现了多处混凝土空鼓和表面裂缝问题,及时进行了修复处理,保障了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竣工后 AI 历史回溯审计阶段,采用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分析时序数据。该模型能够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通过对历史施工参数向量 Xt 和时间衰减权重 Wt 的综合计算,预测潜在风险点。在实际应用中,LSTM 模型成功挖掘出某隐蔽工程中因施工环境变化导致的潜在质量问题,为后续的质量改进和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3.3 区块链存证保障机制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文设计了五层数据链架构的区块链存证保障机制。原始数据首先经过哈希加密处理,生成独一无二的数字指纹,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随后,通过跨节点共识机制,多个节点共同验证数据的有效性,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在数据验证通过后,智能合约自动触发,将数据记录在区块链上;最后,审计节点可根据授权随时调取区块链上的数据进行审计。在某隐蔽工程审计案例中,通过区块链存证成功发现了分包商伪造混凝土检测报告的行为。审计人员将区块链存证的检测数据与实验室原始数据进行比对,发现数据存在明显差异,进而触发智能合约冻结了相关工程款,并利用无人机复查确认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问题,最终成功追回了 83 万元的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4 实证分析

4.1 实施概况

在国家电网某 110kV 变电站地基工程项目中,隐蔽工程占比高达 41%9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全周期智能审计框架的有效性,在该项目中设置了对照实验,即 A 区采用传统审计方式,B 区则应用本文构建的智能审计框架。通过对比两区的审计结果,评估智能审计框架在降低审计误差率、提升腐败识别率、优化审计成本等方面的实际效果。

4.2 关键绩效对比

审计响应时效方面,A 区采用传统审计方式,平均审计响应时间为 22.3 天,而 B 区应用智能审计框架后实现了实时预警,审计响应时效提升了 100% ,有效提高了审计效率;混凝土空鼓漏检率在 A 区为 34% ,B 区则降低至 5% ,下降幅度达 85% ,显著提升了审计质量;钢筋用量异常发现率在 A 区仅为 28% ,而在 B 区高达 92% ,提升了 228% ,充分体现了智能审计框架在发现隐蔽工程质量隐患方面的优势;审计成本占比方面,A 区为 6.7% ,B 区则降低至 3.1% ,下降了 54% ,有效降低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工程投资效益。

4.3 腐败识别典型案例

在该项目中,发生了分包商伪造混凝土检测报告的腐败事件。在传统审计方式下,由于数据孤岛和信息滞后性,很难及时发现此类问题。然而,应用智能审计框架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与实验室原始数据进行比对,系统迅速检测到分包商提交的检测报告数据存在异常。随后,智能合约自动触发,冻结了相关工程款,防止了资金的进一步流失。同时,利用无人机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复查,发现实际强度确实未达到设计要求。最终,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分包商承认了伪造行为,项目管理方成功追回了 83 万元的经济损失,有效维护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同时也对潜在的腐败行为起到了强大的威慑作用。

5 讨论

5.1 理论实践价值

本文提出的智能审计框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具有显著价值。从理论上看,该框架实现了从“抽样检查”到“全量监测”的审计范式革新,突破了传统审计方式在样本数量和监测范围上的限制,能够全面、系统地对隐蔽工程进行审计,有效提升了审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反腐效能方面,通过多源数据交叉验证,成功破解了传统审计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使得隐蔽工程中的腐败行为难以遁形,为建筑行业的廉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2 潜在挑战与对策

尽管智能审计框架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技术整合成本高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涉及到多种前沿技术的集成与应用,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为应对这一挑战,可开发轻量化边缘计算终端,降低技术设备的成本和复杂性,提高技术的可推广性;法律效力待明确也是制约智能审计框架应用的一个因素,需要与司法区块链存证平台进行对接,确保审计数据在法律上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跨主体数据壁垒问题也不容忽视,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存在一定障碍,建立联盟链权限管理体系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数据的安全共享和高效协同,为智能审计框架的广泛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的智能审计框架通过三大突破有效解决了隐蔽工程审计的行业痛点。在全周期覆盖方面,该框架成功贯通了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四个阶段的审计断点,实现了隐蔽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无缝审计监控;在多技术融合方面,整合了 BIM、物联网、无人机、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合力,为隐蔽工程审计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在实时性跃迁方面,将审计响应时间从传统的“天级”提升至“秒级”,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隐蔽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和腐败行为。

未来研究方向将聚焦于开发基于数字孪生(DT)的虚实交互审计平台。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实体隐蔽工程相对应的虚拟数字模型,实现虚实之间的实时交互与数据共享。审计人员可通过操作虚拟模型,对隐蔽工程的施工过程、质量状况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和分析,进一步提升审计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建立隐蔽工程审计 ISO 标准数据接口也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实现不同系统、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无缝对接和共享,为隐蔽工程审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建筑行业审计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玲欣 , 马雨欣 , 彭欣雨 , 等 . 企业财务舞弊路径识别研究——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证据 [J]. 财经研究,2023, 43(S1): 337-341.

[2] 王群 , 张江波 , 范丽萍 , 等 . 基于 BIM 项目管理模式的智能医院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研究 [J]. 建筑经济,2021, 42(2): 56-60.

[3] 陈荣 . 隐蔽工程复合内窥数据融合技术 [J]. 土木工程学报,2016, 49(5): 102-107.

[4] LIUZ, WUT, WANGF, et al.Blockchain Enhanced Construction Waste InformationManage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22, 142: 104566.DOI:10.1016/j.autcon.2022.104567

[5] KASIM T, LI H, REZGUI Y, et al.Integrated Framework to Manage Building’sSustainability Efficiency, Design Features and Building Envelope[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8, 43: 538-550.DOI:10.1016/j.scs.2018.0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