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思想研究

作者

杨娟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局 青海西宁 810000

一、“以人为本”思想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1 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需求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务必以人为中心,从而保证其功能性与吸引力。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指南》为例,一个成功的公共空间应该可以容纳每千人不少于一公顷的标准,这是为了符合居民的社交、休闲、文化活动需求。拿纽约市的布莱恩特公园来说,这个公园由于引进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和设施,诸如免费 Wi-Fi、户外健身器材、文化活动等,从一个犯罪率高,荒废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社区中心。公共空间设计还要考虑到包容性原则,不同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都要能够使用和享受这些空间,城市规划师在设计公共空间的时候,要深入探究居民的行为模式和需求,采用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创建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空间,进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1.2 交通规划对居民出行便利性的影响

城市规划管理当中,交通规划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部分,交通系统的便捷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城市的运行水平。以世界银行数据为例,城市居民平均每天用于通勤的时间大概为 60 分钟,如果交通规划得当,可以大大缩减这方面的花费,从而增进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拿哥本哈根来说,这个城市通过创建自行车道并提倡非机动车出行,把自行车出行占比做到62% ,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规划期间,使用多模式交通网络设计,结合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多种出行方式,能给居民提供更多灵活且高效的选择,而且采用智能交通系统,像实时交通信息平台,动态交通信号控制等,可有效地减轻交通拥堵状况,改进出行效率,交通规划不只是技术上的改良,还要切实领悟居民的出行需求,保证规划成果真正改善居民的出行感受。

1.3 绿色生态规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绿色生态规划是达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全球气候改变,资源缺乏等现象日趋严重,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场所,其生态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变得格外重要。像哥本哈根的“自行车之城”战略,它通过创建广大的自行车道,促使市民骑车,既削减了碳排放量,又改善了市民的身体状况。《城市生态学》中的剖析模型表明,城市生态规划要依照“最少干扰,最多恢复”的准则,借助塑造绿色基础设施、城市公园、绿带、屋顶花园等,来提升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置于首位,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长久兴盛和民众的幸福。

1.4 社区规划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

社区规划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部分,社区规划既关联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微观表现,从“以人为本”思想入手,社区规划应当营造出安全,便捷又舒服的生活环境。按照联合国人居署给出的数据,居民步行 5 分钟就能抵达的公园或者绿地,会明显增进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所以社区规划时要留出足够的公共区域,比如公园、广场之类的,来符合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社区内部的交通规划也要以方便居民出行作为出发点,通过改良公共交通网络,设立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缩减交通堵塞状况,提升出行速度,社区规划还要考虑到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备情况,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等,以此来符合居民的各种需求。

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1 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城市化快速推进时,城市规划管理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城市人口急速增多,城市空间却有限,这种矛盾越来越明显,这就考验着城市规划师在公共空间设计上的智慧,也给居民出行便利性提出更高要求。按照联合国的数据到2050 年,全球城市人口将会增多 25 亿,城市化率会从现在的 55% 升到 68% ,这种情形促使城市规划务必把人的需求当作核心,通过细致化管理,保证城市空间合理分配并高效利用。就交通规划而言,城市要应对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状况,北京市 2019 年出台的《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虽然采取了很多举措,但是早晚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还是低于 30 公里每小时。城市规划管理要融入绿色生态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像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增加绿地面积,建造生态走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但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政策法规的滞后问题,规划的实施会受到利益相关者的牵制,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城市规划要注重多样性和活力,而不是单方面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所以城市规划管理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才能让“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2.2 政策与法规的完善与实施

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并执行是保证“以人为本”思想落实的关键,《城市规划法》就是例子,这个法规给城市规划给予了法律框架,保障了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区划分,公共设施的合理安排。北京市 2017 年修订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明确提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等要求,这既表现了对生态环境的看重,又体现了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关心,法规执行时,采用公众参与机制,举行听证会,公开征求群众意见,能够改善规划的透明度,增进公众的满意程度。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对城市规划展开动态监测和评价,从而保证政策法规随时更新并符合实际。

2.3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的构建

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形成,是“以人为本”思想得以落实的关键,公众参与的加入,可保证规划决策时会顾及居民的需求与意见,进而提升规划的透明度并增进公众的满意程度。美国波特兰市在城市规划里应用了“社区参与地图”工具,让居民在地图上标注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以此指引城市规划的方向,这样的参与形式既加强了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又助力规划者更全面地了解社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监督机制的形成则要依靠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支撑,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当中就设定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权利和程序,从而保证了公众在规划制订,执行以及监督过程中的参与权利,但是仅有法律框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创建有效的监督体系,比如说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诸如社交媒体,网上平台之类的,来搜集公众的意见和反馈信息,以保证公众的声音能够被人听见并且予以回应。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形成也离不开教育和培训的支持,通过教育让公众了解到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以及参与的方式,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规划者和决策者也要接受培训,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圆圆 , 王波 . 重庆市中心城区儿童友好城市规划路径研究 [J]. 城市建筑 ,2025,22(1):88-92.

[2] 王云红 , 于晨星 . 新中国城市规划视野下“洛阳模式”的经验反思 [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4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