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湖湘近代藏书家古籍钤印的智能挖掘与文化基因解码

作者

王晓庆

湖南图书馆 湖南长沙 410000

1、引言

藏书家作为古籍流传的关键一环,其藏书印不仅是文献所有权的象征与版本鉴定的依据,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解码文化基因、重构典籍递藏网络的重要符号。湖南私家藏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二酉藏书”,近代更是涌现出叶德辉、袁芳瑛、李盛铎等众多知名藏书家,他们的藏品广泛分布于省内外及海外。在数字人文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借助智能技术深入挖掘湖湘近代藏书家古籍钤印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湖湘文化研究与古籍活化利用领域的重要课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 国内研究

在湖湘地区藏书印研究方面,目前成果相对较少,截至 2025 年 CNKI 检索仅有 10 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多集中于名家个案研究。刘志盛(1986)在《清代湖南藏书家简介》中首次梳理了 32 位藏书家名录,并提及印章作为身份标识的功能,但研究较为简略;吴菲(2015)在《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研究》中从地域文化视角分析了藏书印的地域分布特征,但未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彭文静(2002)的《简论叶德辉的藏书印与用印思想》则是个案研究的典范,揭示了叶德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用印理念。然而,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湖南近代藏书印的通史性论著,区域数据库建设也严重滞后,且缺乏从“印文符号 — 文化基因”维度的跨学科阐释。

2.2 国外研究

海外对汉籍藏书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流散汉籍的印章考证与知识网络构建。在美国,李国庆(2018)对多伦多大学藏《永乐大典》残卷的钤印进行考订,通过建立“印章 - 藏家 - 时代”的关联,成功复原了海外汉籍的流传轨迹;美国国会图书馆(2020)推出的《中文古籍藏书钤记选萃》,构建了“书 —印 — 人”三元知识图谱,实现了印文释读、藏家生平与文献价值的可视化关联,为汉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和刻汉籍数据库”具备印章智能检索功能,并结合《中国藏书印谱解题》,将篆刻艺术史与汉籍东传史相结合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汉籍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2.3 研究述评

当前藏书印研究呈现出“三强二弱”的特征。其优势在于全国性藏书印研究体系已较为成熟,个案考证方法论完备,数字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也初见成效,为藏书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便捷的工具。然而,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区域研究碎片化严重,以湖南为例,藏书印研究大多局限于少数名家名章,对中小藏书家印章的挖掘不足,尚未形成“个体 — 群体 — 地域”的完整研究谱系;另一方面,文化解码表层化,现有成果主要侧重于印文释读与版本鉴定,对印章中隐含的学术思想、社会心理等深层次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充分发挥藏书印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3. 对策与意义

3.1 构建系统性阐释体系,解码湖湘文化基因

针对现有研究缺乏跨学科阐释、难以挖掘藏书印文化内涵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化符号学与多学科融合的对策。从符号层深入解析印文语义,如叶德辉“郋园”印,通过考据“郋邑”与儒学的关联,明确其对儒学传承的象征意义;从制度层梳理用印规则,探究不同藏书家在古籍不同位置、不同版本上钤印的规律;从观念层结合时代背景与藏书家生平,解读印章所反映的文化心理,像王先谦“葵园”印暗含的楚地巫风文化 ,体现其文化观念中对地域特色的接纳与融合。

这一对策具有重大意义,突破了传统将藏书印仅作为版本鉴定工具的局限,构建起湖湘文化的微观阐释体系。通过对大量藏书印的分析,勾连起近代湘学的学术谱系,清晰展现“尊宋崇汉”思想在印章文化中的内在张力。同时,藏书印作为时代精神的映射,如清末陈运溶“求实斋”印,既延续乾嘉考据传统,又回应西学东渐,生动呈现湖湘士人“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为深入理解湖湘文化发展演变提供独特视角,成为解读湖湘文化的“基因密码”。

3.2 运用数字技术复原流散网络,完善区域书籍史研究

传统藏书史研究“重聚轻散”,导致湖湘藏书史“散藏”研究空白。本研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GIS 等数字技术,对《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等海外目录中的湘籍藏书印记录进行解析,结合田野调研收集的线索,构建“藏书印 — 文献流散 — 网络复原”研究模式。通过智能算法识别印文信息,关联印主与藏书机构,绘制 1840—1949 年湖南典籍流散地图,复原以“湘潭袁氏卧雪庐”为代表的已散佚藏书集合。

这一举措填补了湖湘藏书史研究的关键空白,重绘区域书籍史的“聚散图谱”。清晰呈现湖南典籍在近代的流散路径,有助于追踪藏书事业发展轨迹,深入探究湖南藏书文化特色。从更宏观角度完善区域书籍史研究体系,改变以往研究片面性,为理解湖湘文化在全国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重要依据 ,也为保护和追寻流散古籍提供线索与方向。

3.3 创新“技术 + 人文”研究范式,推动学科融合发展

为解决传统研究效率低、样本局限等问题,本研究构建“数据采集 — 智能挖掘 — 文化解码”的研究框架。在数据采集阶段,通过文本普查、图像数字化与田野调研构建三维数据体系;智能挖掘环节,利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突破传统考据样本局限,发现如曾运乾等中小藏书家的未刊印蜕;文化解码过程中,融合艺术史、社会学、科技史等多学科知识,全面解读印章物质文化属性。

4. 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研究的持续深入,湖湘近代藏书家古籍钤印研究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拓展与深化。一方面,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挖掘更多中小藏书家的钤印文化价值,完善湖湘藏书文化的整体拼图;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学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借鉴全球先进研究经验与技术手段,将湖湘藏书文化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让湖湘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推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申清. 明清著名藏书家藏书印[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0.

[2] 吴菲 . 清代湖南私家藏书研究 [D]. 湘潭大学 , 2015.

[3] 彭文静 . 简论叶德辉的藏书印与用印思想 [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2(2): 89-92.

[4] 李国庆 . 多伦多大学藏汉籍藏书印考述 [J]. 汉学研究 , 2018(1):123-135.(新增海外研究成果)

[5] 陈力. 古籍智能处理技术导论[M]. 中华书局, 2023.(新增数字人文方法论著作)

[6] 国家图书馆 . 中文古籍藏书钤记选萃 [Z]. 北京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2020.

作者简介:王晓庆,女,汉族1980.11,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古籍研究与数字化。本文系 2025 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AI 赋能与文脉传承:湖南近代藏书印的数字化保护及价值重构研究(课题编号:2025CSSKKT212)、课题“湖南公共图书馆国学经典亲子阅读社会化协同路径研究”(XTX2025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