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高中班主任借助传统文化开展德育的方式
莫芳芳
江苏省沭阳县正德中学 223600
传统文化是华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座承载着历史积淀的宝库。在高中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渗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班主任在有效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时,可以采用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底蕴,这样的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中班主任要重视优化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健康成长。
一、着眼孝道,树立基础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之一,承载着千年文明的精神内核。《左传·隐公三年》提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六顺”之道,将“子孝”视为家庭和谐、社会有序的根基。在当代教育环境下,这一古训更具现实针对性——如今高中生多为独生子女,优渥的物质生活虽为成长提供了便利,却也容易让他们在“掌上明珠”的宠溺中形成自我中心的思维惯性。未曾经历生活磨砺的他们,往往对父母日复一日的辛劳视若无睹,对亲情的感知趋于淡漠,甚至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这种“任性自私”的背后,实则是感恩意识的缺位与伦理认知的模糊。对此,班主任在德育实践中可深耕“孝”文化的教育价值,例如,可在班级开展“孝行传家”主题班会。班会筹备阶段,班主任引导学生化身“文化探源者”:有的学生采撷了“卧冰求鲤”的典故,用古风插画制作 PPT ;有的翻查家谱、采访长辈,将家族中父慈子孝的真实故事写成图文手账;还有的剪辑了一些经典传孝语句的动画短片;也有学生将古人晨昏定省的礼仪进行图示;最后有学生将自己记录的日记片段并列呈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亲情在时空交织中碰撞出温暖的共鸣,由此点明“孝无古今,贵在存心”的真谛。班会尾声,班主任以俗语作结: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万物之灵?真正的孝顺不是刻意表演,而是像春日细雨般,把对父母的体谅融入生活细节。随后向学生发放“孝行周记本”,倡议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为父母做三件小事”的实践:或是给晚归的父母留一盏灯,或是陪父母看一场他们喜欢的老电影,或是写下埋藏已久的“感恩便签”。这场浸润着文化底蕴的班会,如同一面镜子,让学生在古今孝行的映照中看见父母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深情,也照见自己曾经忽视的感恩之心。当传统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当“孝”从抽象的伦理概念化作给父母盛饭时的一声“您先吃”,德育便真正抵达了学生的心灵深处[1]。
二、规范行为,知礼明仪
中华文明宛如一棵参天大树,礼仪便是深植其中的根系。从《周礼》的典章制度到《礼记》的行为规范,千年礼仪文明构筑起“礼仪之邦”的精神底座。正如《荀子》所言: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外在标尺,更是社会运行的隐形纽带。在高中班主任德育环节中,班主任要让礼仪从古籍走入生活,成为学生举手投足的自觉,这正是激活传统文化现代生命力的重要路径。班主任可依托“情境剧场式”案例教学法,让礼仪教育突破说教窠臼。以言语之礼为例,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古色古香的街巷,两名学生分别饰演问路书生与卖茶老者——当书生拱手作揖:“老伯,烦请指点去夫子庙的路径。”老者含笑作答:“客官沿此街直行,过石桥便见青瓦影壁”。这样的角色扮演中,普通话的字正腔圆与“烦请”雅语的恰当使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言语礼仪不仅是“请”“谢谢”的程式化表达,更是对他人尊重的情感外显。而在餐桌礼仪中,班主任可将教室幻化为“宴席场景”,一组学生模拟江南水乡的茶宴,从主客座次的方位讲究(面门为尊、以左为上)到叩指谢茶的手势规范;另一组还原北方家宴,探讨敬饺于尊的习俗(盘中首枚饺子应敬给长辈)与“食不言”的现代演绎(用餐时不高谈阔论,但可适度交流菜品温度),引导学生理解礼仪既蕴含“尊长爱幼”的“普世价值”,又因地域文化呈现多元形态,其本质是对“分寸感”的智慧把握。在礼仪教育的尾声,班主任还可以展示现代外交场合礼宾次序的影像资料,让学生看见从古代士大夫的正冠纳履到今日青年的微笑握手,礼仪的具体形式在变,但其“敬天爱人”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或是目睹晚辈为长者推轮椅时的侧身护持,或是发现国际友人用餐时对刀叉轻放的细节,学生们都可以在观察与反思中让“礼”的扁舟在更广阔的生活海洋中遨游,载着年轻一代从知礼的认知彼岸抵达行礼的实践绿洲,最终成长为既有文化根脉又具世界胸襟的文明使者 [2]。
三、设置活动,手工拓展
民间手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极强的民族气息,它存在于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中,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审美情趣,通过拓展手工艺活动,可以让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自信感。例如,在班级“纺织工艺”和“刺绣工艺”主题的手工艺拓展活动中,首先,班主任会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使学生了解华夏传统服饰文化是经过自然而然演变而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象征。接着,就引申出与服饰文化相关的纺织工艺和刺绣工艺,学生们围绕相关的工艺展开了学习与交流,从而让他们对服饰文化以及其背后的工艺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再以此来当作基础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满意的纹样。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工艺体验拓展课,如刺绣工艺的体验课,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刺绣的认识,让学生在传统工艺中逐步确立文化自信意识。这样的体验课程让整个活动过程都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
四、结语
总之,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当传统文化的清泉流入高中德育的田野,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典籍里的文字在现实中苏醒,更是年轻一代在文化滋养中的拔节生长。基于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传统文化早已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化作春风化雨的德育力量,教会学生诸多道理。愿每一位高中班主任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摆渡人,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光照下茁壮成长,最终成长为根系深植中华沃土、枝叶舒展面向世界的栋梁之材,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德育中最动人的模样——不是简单的复古复刻,而是让文明的基因在年轻血脉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宋学锋 . 基于传统文化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质量的探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7(3):15-17
[2] 马琴芬 . 议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质量 [J]. 求知导刊 ,2019,0(3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