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肋骨骨折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作者

刘晚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4099

1、引言

肋骨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性损伤,近年来其带来的慢性疼痛问题被医学界重点关注,因为该疼痛严重困扰患者生活质量且可能造成长期功能障碍与心理负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病理学、炎症反应、生物力学改变等多层面因素,在神经病理学方面,肋间神经受损可能导致异常神经冲动传导使患者出现痛觉过敏或者持续性疼痛,炎症反应会释放多种炎性介质让局部组织敏感性增加进而加重疼痛,而且骨折愈合时骨骼结构和力学特性发生改变可能会持续刺激周围软组织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情况,当前研究主要着眼于将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以寻找更有效的缓解办法,这些干预手段想要从不同方面阻断疼痛信号传递途径或者减轻患者主观疼痛感受以便给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2、肋骨骨折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慢性疼痛发生率高且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这一情况从中就能看出来,在发生率上,肋骨骨折患者里有不少人在受伤数月乃至更久之后还被慢性疼痛困扰,这不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让心理和社会功能进一步受损,影响因素包含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有无合并症等多方面内容,因为骨骼愈合能力变差且神经敏感性增加所以高龄患者更容易出现慢性疼痛,并且由于生理特点和激素水平不一样,女性患者风险也比较高,另外,骨折部位数量、是否接受手术治疗以及早期康复措施施行情况也被视作重要决定因素,这些变量都在慢性疼痛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2.2 临床表现及诊断

这类疼痛临床表现与诊断内容涉及多方面,常常是持续性或者间歇性的胸痛并伴有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局部压痛等症状,这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临床诊断时,医生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像X 线、CT 这类影像学手段在明确骨折部位和愈合状况以及排除其他可能致痛的疾病上广泛运用,并且相关评估工具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引入能帮助判定疼痛性质与程度,给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合理使用这些诊断方法可更精准地辨识慢性疼痛的来源和特性,为后续选择干预措施打基础。

3、肋骨骨折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3.1 神经病理学机制

多方面病理生理过程都与此有关且神经病理学机制特别重要,肋骨骨折一开始组织损伤就会让局部产生炎症反应并释放像前列腺素、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之类的多种炎症介质,这些物质不但会让局部组织刺激加重,而且会直接影响周围神经末梢使外周敏化现象出现,损伤继续存在的话受损神经纤维可能异常重塑并且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的表达也会改变进而让神经冲动传导能力更强,另外中枢神经系统若长期接受异常信号或许会发生功能重组即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且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从而形成中枢敏化状态,外周和中枢敏化相互作用推动着慢性疼痛持续发展且让人对疼痛更敏感、疼痛也更持久[1]。

3.2 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

在疼痛持续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与免疫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骨折之后局部组织受损就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炎症反应并释放好多促炎性细胞因子,像白细胞介素 -1β 、肿瘤坏死因子 - ∝ 之类的,这些因子不但加重局部组织损伤,还能直接参与疼痛信号传导因为它们激活了神经末梢痛觉感受器,而且免疫系统一参与炎症微环境就进一步加剧了,由于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调节失衡致使抗炎因子分泌不够,所以炎症状态不好有效缓解,疼痛持续时间就延长且强度也增加,这一系列复杂交互作用给慢性疼痛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

4、肋骨骨折后慢性疼痛的干预策略

4.1 药物治疗

在多种重要干预手段里,药物治疗是其中一种且核心为合理用药物来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非甾体抗炎药往往被用来控制炎症与减轻疼痛,因为这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进而降低局部炎症反应与痛觉敏感性,若患者疼痛严重则可考虑用阿片类药物但得严格评估成瘾性和副作用风险,另外神经病理性疼痛也许得辅助用抗抑郁药或者抗惊厥药来调节神经系统异常放电和信号传递以取得更好镇痛效果并且个体化用药方案要结合以防药物出现不良反应。

4.2 物理治疗与康复

物理治疗与康复在其中是重要的干预手段且作用不容小觑,像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低频电刺激之类的特定物理治疗方法能有效缓解局部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减轻疼痛感,而且科学的康复训练计划可逐步让患者胸廓活动度和呼吸功能得到恢复以防止长期不动造成的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康复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很关键,例如渐进式胸部伸展、核心肌群强化练习既能改善姿势控制能力又可增强躯干稳定性从而减少由力学失衡引起的继发性疼痛,另外手法治疗的应用也能进一步松解软组织粘连并优化局部生物力学环境给患者更全面的疼痛管理支持。

4.3 神经调控技术

近年来,一种叫作神经调控技术的新兴治疗手段备受关注,它靠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减轻疼痛并且关键之处在于用电刺激或者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要害部位以阻断异常的疼痛信号传导,像脊髓电刺激、周围神经刺激这类方法已在临床得到应用且能有效地减轻肋骨骨折造成的长期疼痛症状,此外,神经调控技术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低还能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慢性疼痛管理方面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传统治疗方法没效果时,它能提供更精确、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5、结论

此类疼痛的形成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病理过程,骨折愈合时若出现神经损伤、炎症反应持续、组织修复不完全等情况就可能引发慢性疼痛,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很关键,因为肋间神经受损或受压会导致异常信号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人体产生痛觉过敏或者持续性疼痛,并且像焦虑抑郁这样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加重疼痛让患者身心俱困。了解了这些机制之后干预策略就朝着多样化发展了,例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药物治疗主要是用镇痛剂和抗炎药并加上神经营养药物以推动神经修复,物理疗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功能从而减轻疼痛症状,心理干预重点放在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上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所以人们觉得以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把多种手段综合起来做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孙红全 , 潘小磊 . 多排螺旋 CT 与数字化摄影 DR 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 2025, 48 (06): 177-179.

[2]苏秋婉 , 詹艳 . 车祸致肋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 建及验证[J]. 现代医药卫生,

[3]张杨 , 李晓旭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折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山东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24, 62 (10):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