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语言活化课堂:石阡方言资源赋能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成效探究

作者

贺清华

贵州省石阡县第四初级中学

一、引言

石阡方言作为贵州省石阡县地区特有的语言形式,承载着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社会生活记忆。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教育本土化的背景下,将乡土语言资源融入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阶段,石阡方言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还能助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关于方言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探究石阡方言资源赋能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路径与实际成效,为乡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提供参考。

二、石阡方言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

(一)石阡方言的文化内涵

石阡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体系,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独具特色。例如,石阡方言中存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如“娃儿”(小孩)、“背时”(倒霉)、“搞懒样”(做什么)等,这些词汇生动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与情感表达。同时,石阡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如“奓”(张)“旋”(现)、“薅”(拔草)等,是研究汉语演变的“活化石”。此外,石阡民间的山歌、谚语、歇后语等语言形式,也通过方言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与智慧。

(二)石阡方言的教育价值

1. 激发学习兴趣:方言贴近学生生活,将其引入课堂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陌生感与距离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课文中,遇到“促织”这个词语,学生很难明白这是一种什么动物,但用石阡方言解释为“纺花娘”,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一下子就使老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并且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说了很多有关的方言,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让他们集中了注意力。

2. 传承地方文化: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方言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风俗与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助力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石阡方言资源赋能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

(一)方言辅助课文讲解,深化文本理解

在讲解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课文时,教师可引入石阡方言辅助教学。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社戏》时,文中描绘的江南水乡民俗与石阡本地的民俗活动存在相似之处。教师可以用石阡方言模仿文中人物对话,或引导学生用方言朗读描写民俗场景的段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感氛围。对于文言文教学,石阡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如用方言中“晏”解释“言笑晏晏”的“晏”,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教学古文特别是古典诗词中押韵问题时 , 往往会碰到一些“不押韵”的情况,如《山行》中韵脚”斜、家、花”,“斜”与另两个字不押韵 , 如果你只讲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 , 学生不一定能接受 , 因为学生不知你是怎么知道古人的读音的。但借助方言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在石阡方言中“斜”字有老人家也还保留着“xia”的读音,把“斜对门”说成“xia 对门”,这样一来解释给学生解释押韵已不成问题。在教学《愚公移山》 等古文时,会碰到合音词的问题。如 " 投诸勃海之尾”,“诸” 相当于“之于”。这里的“诸”即为合音词。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以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古汉语语音现象 , 作为特例加以死记硬背。实际上合音词在方言中现在仍然存在,比如“孔”字就是由“窟窿”这个词合音而成的“kong”。在教学中,如果结合方言讲解诸如此类的特殊的古汉语语音现象 , 学生就再不会面对这些现象发愣,感到奇怪。同时 ,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会深刻透彻得多, 学习古文的那种枯燥味会少去许多。

(二)开展方言口语表达训练,提升语言能力

在口语交际教学环节,教师可组织方言故事讲述、方言朗诵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用石阡方言讲述家乡的传说、民间故事,或朗诵本地作家用方言创作的诗歌、散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学会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传递情感。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方言与普通话在表达上的差异,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提升学生的语言思辨能力。例如,在石阡方言中“jie”这个读音是没有的,都读成了“gai”或“ji”,如“街” 字在普通话都念 jie , 但在石阡方言中念“gai”,同样的还有此音的“届”“介”“解”“戒”等字,“姐”字在普通话中念“jie”,但在石阡方言中念“ji”并无“ie”这个音,同样的还有此音的“借”“洁”“劫”等字,也就是说普通话中的“jie”音在石阡方言中都念成了“gai”或“ji”,知道了这一规律,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可以纠正学生类似的错误,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

(三)挖掘方言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石阡方言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文化意象,是写作的优质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用方言表达的场景,将其转化为书面语言。

例如,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时,运用方言词汇刻画人物对话,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与地方特色。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方言日记”“方言作文”等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用方言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趣事、感悟,再将其改编为普通话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石阡方言资源赋能初中语文教学的成效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通过将石阡方言融入语文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一次针对石阡县某初中的调查中, 85% 的学生表示方言教学让语文课堂“更有趣”,愿意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例如,在方言朗诵比赛中,学生们积极准备,通过查阅资料、请教长辈,深入了解方言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精神得到充分激发。

(二)语文素养有效提高

方言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语言视野,增强了其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在写作方面,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部分学生能够巧妙运用方言元素,使文章更具个性与感染力。同时,通过对比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学生对语言规范的理解更加深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逻辑性也有所提升。此外,在口语交际中,学生的表达更加自信流畅,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三)地方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方言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调查显示, 90% 的学生表示通过方言学习,对石阡的历史、民俗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向他人介绍家乡文化。部分学生还自发参与方言文化保护项目,通过录制方言音频、编写方言手册等方式,为传承乡土文化贡献力量。

五、结论与展望

将石阡方言资源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是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传承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方言辅助课文讲解、口语表达训练、写作素材挖掘以及文化活动拓展等路径,能够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增强文化传承意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方言教学与普通话规范教育、如何开发系统的方言教学资源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更完善的乡土语言教育体系,让方言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