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时代党员教育管理的范式转型研究

作者

汤林 吴攀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亳州销售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铜陵销售分公司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媒介和平台载体。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在传播效率、参与热度与监督反馈等方面面临诸多瓶颈,而新媒体环境则为党建工作注入互动性、即时性和精准性的全新动能。如何顺应技术发展趋势,探索更具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教育管理新路径,已成为新时代组织建设与政治生态优化的关键议题,亟需从范式转型角度展开系统化探讨。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教育管理的变革动因分析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社会传播格局带来深刻变革,新媒体在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价值传达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显著。相较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新媒体具备交互性强、反馈快速、覆盖广泛的特点,促使信息传播从“单向灌输”向“多维共建”转变。这种结构性变化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支撑和传播工具,使得组织能够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智慧党建APP 等载体,实现党员教育内容的精准推送与个性化匹配,极大提升了教育的效率和感染力。新媒体不再只是信息传输的工具,更成为思想引导、舆情感知与组织凝聚的重要桥梁。

另一方面,党员结构的代际更替也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调整。随着“90后”“95 后”党员数量的增长,其数字素养高、信息获取路径多元、价值表达方式多样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封闭式、集中式教育难以产生共鸣。这一代党员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视觉化内容和参与式交流,因此亟需构建更具互动性与技术感的教育路径,强化教育的贴近性与实效性。此外,基层党建工作普遍面临人员少、任务重、管理难度大的现实问题,传统教育手段已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必须依赖信息化、数据化手段加以突破,推动党员教育管理走向协同化、数字化。

制度环境的演进与政策引导同样是推动变革的重要外部力量。近年来,中央及各级组织不断强调“智慧党建”“互联网 + 党建”的建设思路,推动党建工作向技术融合、系统集成方向发展。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的双重作用下,各地逐步建立起党建云平台、在线学习系统与大数据监督体系,实现了党员教育由“人力主导”向“系统驱动”的转型。这不仅增强了党员教育的可达性和持续性,也为教育过程提供了行为数据支撑,推动管理由经验决策走向数据决策。

二、党员教育管理范式的主要转型特征与模式重构

新媒体推动党员教育管理由静态灌输向动态交互转型,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教育范式由“集中封闭”向“开放共享”演进。在传统模式中,党员教育多依赖集中培训、讲座辅导、纸质资料等方式,形式单一、周期固定、反馈迟滞。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方式更趋多样化与常态化,既包括图文学习、直播授课、短视频传播,也涵盖在线考试、问卷互动与行为积分等形式,实现了时间上“随时学”、空间上“随地学”的灵活管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可复制性提升了学习效率,也打破了原有地域、层级与组织壁垒,使党员能够根据个人兴趣与岗位需求选择学习路径,实现教育内容与个体成长目标的精准匹配。

与此同时,党员管理范式正从粗放式向数据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推动组织管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党员学习过程、参与频率、反馈行为等都可量化监控,形成可追踪、可视化的行为数据链。这一转型打破了传统依赖纸质记录和人工统计的低效方式,实现了对党员思想动态、参与度和组织纪律性的综合评估。例如,部分地区已建立基于区块链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智慧党建平台”,可实时掌握党员是否按时完成学习、是否参与党组织活动,并据此动态调整教育策略。

模式重构还体现为组织机制与传播结构的协同转型。在组织机制层面,传统以线下组织为主的结构逐步融合线上虚拟空间,形成“线上 + 线下”双轨协同的教育机制,使教育活动由任务型驱动转向行为自觉型驱动。在传播结构层面,单向传递正被多维互动所替代,党组织不再只是信息的发布者,更成为平台的组织者与数据的管理者。通过智能推荐算法,教育内容可因人施策、因岗施训,实现“内容即服务”的动态供给;同时,平台评论区、点赞机制与即时反馈也增强了党员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使组织关系不再冰冷抽象,而是转化为有温度的数字联系。

三、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党员教育管理优化路径

推动党员教育管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首要任务是优化平台架构与技术支撑体系,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现阶段,部分地区虽已建成智慧党建平台,但存在系统功能割裂、数据资源分散、用户体验欠佳等问题。应以统一标准和整合机制为牵引,构建“云平台 + 终端设备 + 多媒体资源”三位一体的数字生态,打通党建信息管理、内容发布、在线学习、行为反馈等功能链条。引入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实现教育内容的智能分类、自动推送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提升平台运行效率与适配能力。

在内容层面,应强化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性、时效性与互动性,推动教育内容从“灌输式”向“服务型”转变。传统教材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方式之间存在显著错位,需重构内容生产逻辑,围绕党员实际关切与岗位需求,建设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资源体系。可组建党建内容创编团队,引入专业新媒体编辑、传播策划与思政教育人员协同作业,打造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可视化课程。同时,构建“热点议题 + 时事评论 + 理论解读”相结合的内容结构,使党员能够在参与互动中深化理解,在观点表达中凝聚共识。鼓励开发短视频微党课、交互式党史问答、VR 沉浸体验等多媒体教学产品,增强学习的参与感与沉浸感,从而构建内容可感知、价值可内化的教育新格局。

制度机制的创新是实现长效治理的关键支撑。应建立健全“内容监督 + 行为评价 + 激励反馈”相结合的闭环管理体系,将学习行为与组织考核、发展推荐、岗位评优等机制挂钩,强化教育成果的实效转化。引入积分制、荣誉榜等激励机制,激发党员自主学习动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同时,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在平台运营中的监督与评价,推动“平台使用率”“学习覆盖率”“反馈响应率”等关键指标纳入年度考核体系。组织部门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运维指导,提升基层党务人员的信息化能力,避免“建而不用”“用而无效”的现象。通过组织保障、制度引导与技术驱动协同发力,形成一套机制科学、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结语:

新媒体技术正深刻改变党员教育管理的逻辑结构与实践路径。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必须推动管理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管理方式由经验转向数据、教育内容由单向传输转向互动共建。唯有在平台建设、内容供给与制度机制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智能化、精准化、常态化的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提升党员教育质效,强化组织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与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继武 , 李亚男 .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培育路径论析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10):34-36.DOI:10.19865/j.cnki.xxdj.2025.10.007.

[2] 冯慈 , 胡蓉 . 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 [J]. 办公室业务 ,2025,(09):148-150.

[3] 周莹健 . 东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员管理的必要性、困境及策略 [J]. 文教资料 ,2025,(05):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