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初中历史项目化教学的路径探索
杨福东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363000
引言
初中历史项目化教学应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和教材结合起来,更要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准,更好地凸显学为中心的教学观[1]。项目化教学概念源于欧美工程教育领域,因此,项目教学更侧重设计、实践操作、公开展示成果等。历史本身具有时空特性,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与项目实践中解读历史、感知历史、学习历史。可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提升学生历史认知,发展学生历史思维。
一、历史学科“项目化教学”价值意蕴
历史项目化教学指以某一历史课程主题为探究对象,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能展开深入探究的学习活动[2]。项目通常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学生需分工协作、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项目化教学还将教学要素(情境、问题、任务、评价)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同时,项目成果的多样性(如历史剧本、文创设计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从不同角度呈现历史。总之,历史学科项目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素养立意:初中历史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前言”部分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历史教师应依据新课标设计项目化教学活动,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设计项目化课程。
(一)项目确立:围绕核心素养,确定项目主题与目标
历史课程倡导跨学科项目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素养导向、课程关联、突出实践等教育理念。教师需围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确定项目主题与目标,通过项目实践完善课程体系,达成协同育人教育目标。
项目主题:发现三国的魅力
项目目标: ① 阅读教材结合地图,能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叙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概况。 ② 对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分析曹操军队一胜一败的原因。 ③ 了解魏蜀吴三国政权建立概况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表现。
项目主题与目标的明确,能为学生提供多维度解决历史问题的视角。更能基于学生兴趣和需要,形成可持续探究的动力。教师可融合电子表格、手抄报设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多维度入手,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历史事件问题。
(二)项目实施:实施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探究与任务课标明确指出“跨学科项目主题学习重在培养学生通史意识。”教师需关注项目活动的实施,实情境为依托,以核心问题为驱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探究,促进学生历史内容的梳理,重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任务一:列表梳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概况。
任务二:结合地图标注魏蜀吴三国政权建立概况并思考三国鼎立的影响。
任务三:思考:由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本次项目可分为三个板块内容,“任务一”中教师应结合问题链,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背景: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发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这导致了怎样的后果?曹操怎样成为一个势力强大并且可以与袁绍匹敌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的?;“任务二”中,教师需结合“七擒孟获”的故事重点讲解诸葛亮改善民族关系,并让学生思考魏蜀吴三国怎样发展政治、经济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任务三”中,教师需让学生结合历史事件,分析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通过项目任务实践与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三国局面的形成,分析对历史、社会造成的影响。
(三)项目评价:依托人工智能,展示项目成果与评价
项目评价作为项目化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教师需结合人工智能(AI)完善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衔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来完善项目活动开展,让学生在成果交流与汇总中培养历史学习思维,进一步深化学生历史认知。
成果展示:小组将项目过程中设计的表格、思维导图、地图标注等,借助希沃白板以PPT 或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
项目评价:教师围绕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成果),课堂学习态度、积极性(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围绕学生学情设计评价指标,同时,教师借助ChatGPT 围绕学生学习成果设计智能分析表,监控学生学习行为与表现。
三、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项目学习实践,以真实情境为依托,结合问题驱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实践探究。项目化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让学生展开项目探究实现深度学习。未来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采用项目学习在内的多种教学方法,落实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融合新技术、新理念,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开发适合拔尖人才培养的项目活动,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江存旺. 指向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J].试题与研究,2025,(23):116-117.
[2]顾斌.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5,(2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