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与运行调度优化
马永波 姚义民
身份证号码:410728198207019751 身份证号码:410728196704200077
引言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其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电力系统的负荷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准确的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调度至关重要。传统的负荷预测方法往往难以处理大规模、高维度的电力数据,导致预测精度有限。电力系统运行调度需要综合考虑发电成本、电网安全、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传统的调度方法难以实现全局最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为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与运行调度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挖掘电力数据中的潜在规律,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进而实现电力系统运行调度的优化。
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1.1 电力系统大数据的特点与采集
电力系统大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型多、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等典型特征,构成了复杂的数据生态系统。数据来源涵盖电网运行数据、用户用电行为数据、设备状态监测数据以及外部环境数据如气象信息等多个维度。这些数据在时间尺度、空间分布与表现形式上呈现显著的异构性和动态性,对数据采集与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必须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系统性的融合与建模,挖掘其潜在的相关性与时空特性。构建高效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该系统依托边缘计算与云计算技术,通过部署于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及用电各环节的智能传感装置与数据终端,实现对关键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同步传输。在数据获取的基础上,还需开展包括缺失值填补、异常值剔除、数据格式标准化在内的预处理流程,以消除噪声干扰并统一数据表达形式,从而提升后续建模分析的可靠性。结合数据湖架构,支持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存储与管理,为多维度联合分析提供基础支撑。高质量的数据基础不仅提升了负荷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也为电力系统的运行优化与决策支持提供了坚实保障。
1.2 基于大数据的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下,融合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高精度负荷预测模型已成为电力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路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因其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强大建模能力被广泛应用于该领域,能够有效捕捉负荷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和突发性特征,尤其在处理具有复杂时序依赖关系的用电数据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模型通过多层递归结构实现对历史负荷数据中潜在模式的自动提取和记忆保留,在输入层引入滑动时间窗口机制,以增强对负荷波动特性的动态响应能力。为提升模型泛化能力与预测鲁棒性,将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等)、节假日类型、工作日特性以及特殊事件信息作为外部协变量一并输入模型,形成多维特征输入空间,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影响负荷变化的外在驱动因素。训练过程中采用批量归一化与 Dropout 策略以缓解梯度消失问题并防止过拟合,结合交叉验证方法对超参数进行调优,确保模型在不同季节、不同区域及不同用电场景下的适应性与稳定性。依托大规模历史数据集的支撑,模型在训练阶段利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加速收敛过程,进一步提升训练效率与预测性能。实证研究表明,基于LSTM 的负荷预测模型在均方误差(MSE)与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等评估指标上优于传统回归模型与浅层神经网络方法,具备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该模型不仅提升了短期负荷预测的准确率,同时为电网调度决策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数据支撑。
2 基于负荷预测的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优化
2.1 运行调度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以负荷预测结果为基础,构建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优化模型是实现电网高效、安全与绿色运行的关键环节。该模型在目标函数的设计上综合考虑经济性与环境影响因素,通常以最小化发电总成本和最小化污染物排放作为核心优化目标。发电成本涵盖火电机组的燃料费用、启停成本以及可再生能源机组的运行维护费用,污染物排放则主要针对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与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在约束条件方面,模型需严格满足电力系统的物理与运行限制,包括但不限于电网有功功率平衡约束、机组出力上下限约束、爬坡率约束、备用容量约束以及输电线路的潮流极限约束。还需考虑区域电网间的联络线传输能力限制及节点电压稳定性要求。通过引入多时段耦合关系,模型能够刻画机组运行状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性,从而提升调度方案的可行性与时序协调性。为增强模型的数学表达严谨性与求解效率,通常采用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或非线性规划(MINLP)形式进行建模,并结合拉格朗日松弛法、Benders 分解法等优化算法对问题进行有效求解。在实际应用中,调度模型需嵌入滚动优化机制,以适应负荷预测误差与系统状态的实时变化,确保调度策略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鲁棒性与适应性。
2.2 基于智能算法的运行调度优化求解
在电力系统运行调度优化中,智能算法的应用已成为提升求解效率与优化质量的重要手段。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和遗传算法(GA)等群体智能方法因其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和较快的收敛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复杂优化问题的求解过程中。这些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群体行为或进化机制,在多维解空间中实现高效寻优,尤其适用于高维、非线性、多约束的调度模型。其优势在于无需依赖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能够灵活处理离散变量与非光滑约束,从而适应发电机组启停状态、爬坡速率及备用容量等多种运行限制。在实际应用中,调度模型往往涉及大量决策变量与复杂的耦合约束,传统数学规划方法在计算效率与稳定性方面面临一定挑战,而智能算法则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鲁棒性。为进一步提升算法性能,研究者常引入自适应参数调整机制、局部搜索策略以及混合优化框架,以平衡全局探索与局部开发能力,避免陷入局部最优。结合实时负荷预测结果与电网运行数据,智能算法支持动态滚动优化机制,使调度方案能够随系统状态变化进行在线修正,增强调度策略的响应能力与适应性。
结论
本文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与运行调度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负荷预测模型,有效提高了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运行调度优化模型,并采用智能算法进行求解,实现了电力系统运行调度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与运行调度优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大数据的应用范围,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左继恩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方法研究 [J].家电维修 ,2024,(01):52-54.
[2] 葛云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网负荷预测与优化调度研究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03):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