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赵瑾容
公安县甘家厂初级中学
音乐这门课程具有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传统初中音乐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解、学生聆听为主,缺乏深度的参与,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较为浅显,也会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初中音乐教师能结合民族音乐的特点,将音乐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民族文化、开拓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信念,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创设民族文化情境,开展主题音乐活动
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文化情感的一把钥匙。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教学时,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并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感受音乐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情感认同。
例如,在进行《黄河船夫曲》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堂中,教师将教室布置成“黄河文化角”,悬挂一些图片,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黄河奔腾”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那裹挟千钧之力的水流与磅礴的声响,同时让学生置身于辽阔的黄土高原,被陕北地区的民族特色所吸引,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中教师播放新学的歌曲,让学生先进行聆听,然后进行画面的想象,并让学生说出会感悟到怎样的画面,让学生结合图片思考歌曲传递的内涵,配合音乐强弱节奏进行集体律动,用身体感悟“划桨、拉纤、闯滩”等劳动情境,学生在情境之中能进一步理解劳动、号子协调动作、鼓舞士气的实用功能,还能体会到劳动人民坚韧不拔和团结协作的民族品格。教师创造良好的文化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与劳动者共情,并感受民族音乐的雄浑气魄与精神内核,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感悟民族文化的内涵。
二、创设体验互动活动,强化学生主体参与
初中音乐教师应改变自身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感受者转为活动的引导者,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互动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在玩中领悟音乐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进行《青藏高原》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改变传统跟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验式的活动中从聆听者变为文化的体验者与参与者。在课堂中,教师先播放青藏高原的优美风光,让学生被青藏高原的景色所吸引,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轻声吟唱,制造出空灵圣洁的氛围。学生在闭目聆听的过程中模拟高原特有的呼吸节奏,让学生理解歌曲中高亢激越的旋律风格。之后,教师化身为文化导师,带领学生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民族特点,让学生借助歌曲与劳动人民进行“对话”,并尝试模仿藏族民歌特有的唱法,在反复练习中体会高原上“自由翱翔”的感觉,同时运用简单的“藏语”进行问候,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代入感。教师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可以组织藏族歌友会活动,让学生针对自身学习过的一些藏族歌曲进行竞技演唱,学生通过“对歌”的方式同时融入一些舞蹈动作,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藏族歌曲的独特魅力,还能对藏族文化有更深入的感知,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
三、创设跨学科的内容,拓展文化理解深度
民族音乐是文化的综合体,教师创设音乐活动时,可以融合音乐的特点创设跨学科活动,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实现认知的深化,激发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
例如,在进行《百鸟朝凤》一课的教学时,教师打破音乐学科的边界将语文、美术和科学等学科融入其中,能实现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使学生从多角度感悟音乐学科的魅力。教师为学生讲解《山海经》《诗经》中的一些故事,让学生了解“百鸟之王”的文化象征,并带领学生了解百鸟齐鸣朝拜神鸟的含义,使学生对于“百鸟朝凤”这一标题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与审美意境有更深入的认知。教师还将音乐与美术融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歌曲的聆听来感悟不同鸟儿的鸣叫,然后借助画笔来绘画出这一“神鸟”,在歌曲聆听的过程中想象画面,运用画笔来创设音乐作品,这样使学生在图画中能听到鸟的语言,还能用音乐激发学生的视觉想象力。在课堂中,教师还利用生活中的一些道具,敲打出不同的声音,然后模仿布谷鸟、画眉、喜鹊等鸟的鸣叫声,进一步感悟中国传统乐器的魅力。教师还带领学生探究民间艺人如何运用循环换气滑舌滑音等技巧“以乐拟声”。教师通过创设跨学科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多维体验中深化了对民族音乐精神内核的理解,也在学生心中种下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的传承不仅是对音乐的进一步延续,也是文化基因的传递。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活动,使民族音乐真正融入“心灵里”,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文化,让学生在进行民族音乐学习时,有良好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能使民族音乐在新时代更好地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凃洋 . 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J].吉林教育 ,2023,(07):33-35.
[2]黄铭霞.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策略[J].教育界,2022,(3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