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张晓晓

天津自然博物馆 天津 300201

一、引言

自然博物馆承载着收藏、研究与科普自然标本的重任,是连接公众与自然科学的关键桥梁。古生物作为地球生命演化历程的见证者,其科普教育价值非凡,能帮助公众了解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迎来新机遇与挑战,如何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成为关键问题。

二、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2.1 激发科学兴趣与探索精神

古生物神秘而独特,恐龙、猛犸象等大型古生物化石能瞬间吸引公众目光,尤其是青少年。通过展示古生物化石、复原模型及相关研究成果,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开启科学探索之旅。例如,在的“生命 • 家园”展示区,许多孩子被罕见的古生物标本吸引,激发了强烈的探索欲。

2.2 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

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不仅传播古生物学知识,包括古生物分类、形态特征、演化历程、生存的古环境等,还能让公众了解古生物研究方法,如化石的挖掘、修复、鉴定和研究等,培养公众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在一些自然博物馆的科普讲座中,比如“大咖来了”系列活动中,专家老师会详细介绍古生物化石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2.3 培养生态环保意识

古生物灭绝与生态环境变化紧密相关,古生物科普教育能让公众认识到生态平衡重要性,明白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在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 “灭绝之殇” 展区,通过展示古生灭绝案例警示人类保护生态环境。

三、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现状及问题

3.1 展品丰富但展示形式单一

自然博物馆拥有丰富古生物展品,例如涵盖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化石等标本及复原模型。展览设计注重主题性与故事性,以生命演化为主线,划分不同展区讲述古生物故事。但部分展览的展示形式传统,多为以化石陈列、展板介绍为主的静态展示,互动性不足,难以充分吸引观众注意力与激发参与热情。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参与感与体验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影响科普效果。在一些博物馆中虽有互动设施,但数量少、形式简单,未充分发挥互动优势。

3.2 科普活动多样但受众面定位不准

自然博物馆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科普讲座和研学课程等。科普讲座邀请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名专家讲解古生物前沿研究成果;研学课程设计野外考察、化石修复等体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古生物研究过程。不过,大多活动受众面比较有限,多集中在周边地区中小学生,对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影响力不足。而一些展览又面向所有观众,未考虑不同年龄、知识水平与兴趣爱好群体需求差异,直接降低了部分观众参与的积极性。

3.3 虽注重合作但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

国内一些自然博物馆已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与帮助,例如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参与到展览策划与科普活动的指导中,大大提升了科普教育专业水平。但是由于考虑到受众面多为孩子,加上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内容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科普内容多停留在古生物基本知识的介绍,对复杂的演化机制、研究前沿成果讲解少,无法满足专业爱好者与高年龄层观众的需求;广度方面,对古生物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关系阐述不全面,限制观了众对古生物学科全面理解。此外,虽然一些自然博物馆已开发线上教育资源,如虚拟展览、科普视频和文章等,拓展科普教育空间。但是线上资源更新不及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度有待提高,且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融合不够紧密,未形成有机整体。

3.4 专业人才短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古生物科普教育需要既懂古生物知识又掌握教育方法的专业人才,但目前许多自然博物馆此类人才匮乏。工作在一线的部分讲解员专业知识的储备严重不足,在科普讲解过程中无法提供更具深度的内容,进而无法解答一些观众提

出的问题。而非常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将专业知识科普化时进行又缺乏娴熟的讲解技巧,这直接影响了科普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四、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创新路径

4.1 创新展示手段,增强互动体验

利用现代科技,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展览。观众可通过 VR 技术穿越到远古时代,身临其境地观察远古生物的生活场景;AR 技术可让观众扫描展品获取更多信息,实现虚拟与现实互动。设置互动体验区,如化石挖掘和化石修复模拟等,让观众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增强参与感与记忆效果。

4.2 丰富科普内容,拓展知识维度

深入挖掘古生物科普内容,增加对古生物演化理论、最新研究成果讲解,邀请科研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分享前沿研究动态。拓宽知识维度,将古生物科普与生态环境、地球历史、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展示古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演变中的作用,以及对现代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影响。例如,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和的常设展览以 “演化” 为主线,阐释了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

4.3 精准定位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对观众进行细分,根据年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不同主题展览与活动。针对儿童,设计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展览与趣味活动;针对青少年,开展深度研学课程与科普竞赛;针对专业爱好者,举办高端学术讲座与专题展览。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参观行为与偏好,为观众推送个性化科普内容与活动信息,实现精准服务。

4.4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水平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定向培养古生物科普专业人才,开设相关课程与培训项目,提高人才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对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邀请专家进行古生物知识、讲解技巧、教育方法等方面培训,提升整体业务水平。建立科普教育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科普形式与内容,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结论与展望

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当前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展示形式、科普内容、受众服务、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展示手段、丰富科普内容、精准定位受众、加强人才培养等路径,有效提升古生物科普教育质量与效果。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和社会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科普教育要持续创新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拓展科普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伟民 . 古生物博物馆的科学传播 [J].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 2015.DOI:10.16703/j.cnki.31-2111/n.2015.05.009.

[2] 赵蕊 , 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 —— 以大连自然博物馆 “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为例 [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 (4):42-46.

[3] 徐昳昀。以古生物科教活动为例初探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课程化研发 [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7:19-20.

[4] 李飞 , 叶勇 . 古生物类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工作 [C]//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 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5] 蒋原 .”天目地学空间 - 探索龙”举办古生物科普互动展 [J]. 化石 ,2021(0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