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倡议下吉林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姜喆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长春 130033

一、通过各层级对接机制加强政策沟通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俄双边政治互信持续深化。尽管两国在政治制度与经济模式上存在结构性差异,给政府间合作共识落地及项目推进带来一定挑战,但双方始终保持积极对话与协作。未来可从三方面深化对接:其一,在国家级层面,应着力寻找战略契合点,共同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秩序;其二,区域层面需强化发展规划的精准实施,通过搭建制度化平台促进执行部门高效联动;其三,企业层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农业领域是吉林省与俄远东地区合作的核心板块。吉林省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与俄罗斯远东广袤土地、充沛自然资源及规模化机械作业优势形成互补。近年来,中俄农业合作成果丰硕,不仅在农产品贸易规模上稳步增长—2015 年中国跻身俄罗斯第三大农产品贸易伙伴,更在农业技术交流、检验检疫标准互认等领域实现突破。双向投资格局逐步成型,合作模式向多元化拓展。2015 年落地的中俄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园区,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境外农业产业园,坐落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聚焦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目前园区已建成 14 个标准化种植区,依托现代化运营体系,成为中俄农业合作标杆项目。未来,园区将着重构建上下游贯通、国内外协同的产业生态,并依托俄罗斯政策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模式,进一步释放合作潜力。

二、加强两地农产品和能源的合作

(一)农产品合作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农业经济成为驱动俄罗斯发展的关键动力源。为实现这一目标,俄方持续推进农工综合体的技术革新与模式转型,加快市场开放步伐,通过强化产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深度挖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产业链条,并配套实施税收减免、资金扶持等政策红利。在这一发展格局下,中国凭借农产品资源与农用机械制造的优势,与俄罗斯在供需互补领域存在广阔合作前景,双方有望在贸易互通、技术协作等方面开辟更多合作路径。

(二)能源合作

俄罗斯远东地区虽在地理区位上与亚太地区紧密相连,却未充分融入亚太能源贸易网络。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亚太地区在俄罗斯能源出口结构中占比相对较低,以石油贸易为例,俄罗斯对华石油供应量显著低于其全球平均出口水平,电力、矿产开发、冶金制品及煤炭等资源类产品的贸易亦存在类似失衡现象。当前,远东地区资源开发效率不足、制度性壁垒、法律体系不健全及投资吸引力匮乏等多重因素,严重限制了其与吉林省及亚太地区的经贸往来。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后续工作将着重于两大核心领域:一是加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扩大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二是以境内产业园区为依托,打造俄远东能源及原材料进口加工基地,培育面向俄罗斯市场的特色加工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能源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将成为深化双方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三、加强两地产业和金融合作

(一)产业合作方式

在 " 一带一路 " 倡议的战略框架下,中俄双边合作正加速构建以境内外重点产业园区和边境自由贸易区为核心载体的新型合作模式。这种创新模式通过境内外园区的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推动跨境产业链从概念规划向实体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超前发展区的战略布局,深度契合区域经济学中 " 增长极 " 理论,通过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经济核心区,有效激活沿线地区的发展潜力。未来的产业园区建设将呈现多元化、高端化发展趋势。除持续深化能源资源加工等传统领域合作外,双方将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电力装备智能制造、重型工程机械设备研发、智能化农业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在运营机制上,创新采用" 境内半成品保税出口—境外园区精深加工—全球市场分销 " 的跨境协同模式,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双边贸易的灰色清关、贸易失衡等历史问题,更通过关税政策利用和国际产能合作,成功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跃升。俄罗斯在远东地区设立的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已构建起极具吸引力的政策体系。联邦层面,对入驻企业实施 " 三税全免 " 政策,即前五年全额免征利润税、财产税和土地税;地方政府则通过降低利润税率形成政策叠加效应。针对重大投资项目,还额外提供进口关税豁免、简化海关监管程序等便利措施,超大型项目更可申请利润税优惠期延长。中方应积极推动在俄产业园区享受同等待遇,通过政策对接实现互利共赢。这种政策协同将有效推动加工制造业向边境地区梯度转移,促进跨境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助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边境自由贸易区建设作为双边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充分遵循地缘经济学理论,致力于打造中俄经贸合作的最高形态。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涵盖货物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协同创新等多个维度,是双边经贸合作深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跨地区利益分享机制尤为关键。吉林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对俄合作中占据先机,更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分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和均衡化。

(二)加强对俄成长型经济的对接

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俄产业合作迎来全新战略机遇期。未来的合作布局可从产业赛道拓展与合作主体培育两大维度展开系统性规划:一是构建多元化合作矩阵。

除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稳固合作外,中俄应积极顺应俄罗斯经济结构转型趋势,深度挖掘非资源型产业的协同潜力。二是培育中小企业动能,创新民间经贸模式。中小企业凭借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与创新活力,是激活双边民间贸易的关键引擎。同时,建议建立中俄中小企业合作交流机制,通过政策互认、信息共享、联合融资等举措,为民间主体创造更优营商环境,促进双边贸易向更广泛、更活跃的方向发展。

(三)结合两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合作现状,建立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

纵观吉林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贸易合作进程,尽管双方已具备一定合作基础,但在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仍有待深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省亟需探索对俄远东合作的外向型经济升级新路径,特别是在产业布局与实施层面谋求创新突破。

在后续的发展中,吉林省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推进合作:其一,着力完善跨境国际运输通道网络,充分发挥交通轴线的集聚效应,吸引国内外各类产业要素汇聚;其二,大力推进跨境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与配套服务,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实体载体;其三,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深化与俄方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构建更具韧性与竞争力的跨境产业体系 。

(四)促进两地金融领域合作

迈入 21 世纪,中俄金融领域的互动合作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特别是在俄罗斯面临外部经济制裁的背景下,双边金融协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吉林省可从三方面创新对俄金融合作路径:一是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引入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等多元经济主体,探索建立针对对俄合作企业的境外资产抵押融资担保体系,拓宽企业跨境融资渠道。二是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鼓励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在俄罗斯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跨境结算、贸易融资、跨境信贷等业务,为对俄投资企业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三是深化货币合作,积极推动人民币在俄罗斯直接投资场景的应用,扩大人民币与卢布直接结算覆盖范围,降低汇率风险,提升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通过以上举措,助力构建高效、稳定的对俄金融服务体系。

(五)加强跨境电商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驱动下,吉林省对俄跨境电商发展围绕三大核心方向展开布局:首先,构建高效物流支撑体系。依托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重点推进中俄多式联运通道建设,增强本土电商企业在俄市场的履约能力与竞争优势。其次,创新电商运营模式。打造特色化电商交易平台,探索“直播电商 + 跨境贸易”等新业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最后,深化产融协同发展。推动电商企业与吉林省制造业、农业等实体产业深度合作,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品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系统性提升在俄市场的品牌渗透率与市场份额。

四、加强中俄双方口岸建设,提高物流合作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下,边境口岸需摆脱单纯物流中转定位,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当前多数口岸仍以物流中转为主,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专业化转型空间有限。应依据地方产业特色与合作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形成产业集聚,吸引优质要素,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同时,在对俄远东合作中,加强对俄远东口岸规划统筹,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无序竞争与同质化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

硬件建设上,推进物流加工基地现代化,实现产地加工与出口无缝衔接;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简化过境流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推行 24 小时通关、电子报关监管,大幅提升通关效率 。

五、深化两地人文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框架下,中俄双边合作可从文旅融合与教育协同两大维度实现创新性突破。文旅合作层面,双方应以特色资源整合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的差异化文旅 IP 通过深挖地域文化特质,规划涵盖特色美食体验、冰雪节庆活动、康养度假、生态观光及跨境购物等多元业态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鉴于旅游业对交通、物流、商贸等关联产业的强辐射效应,建议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布局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开发便捷化的一日游产品体系,并简化出入境证件办理流程,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同时,持续扩容中俄旅游文化节、中俄文化大集、对俄文化艺术博览会等品牌平台的影响力,鼓励文化企业落地实体项目,通过文艺展演、艺术创作交流等形式,推动文化交流向产业化合作转型。教育合作领域,吉林省可依托地缘优势构建多层级对俄人才培育体系。一方面,优化高校专业课程架构,推行“俄语 + 专业”的融合培养模式,重点培育俄罗斯研究、中俄关系、涉外经贸、法律金融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同步加强边境地区涉俄业务人员的俄语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与本土教师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团队国际化水平。借助吉林省对俄合作的区位优势,深化中俄科研与教学人才的双向交流,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与学术研讨会,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六、在科技合作领域的合作

就目前中俄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情况来看,中俄在产业互补领域具备显著协同发展的潜力,但双边科技合作的发展层级还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体系。这一状态发生大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体制层面的协调机制壁垒,中俄双方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大不小的差异,这就造成了部门之间存在沟通壁垒,导致科技合作在跨领域资源整合中面临机制性梗阻;二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衔接障碍而俄方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严格要求,与我国部分中介机构在规范化管理上的不足,亦引发了合作中的利益分歧与纠纷。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推动中俄科技合作提质升级需从三方面突破:其一,强化政府在合作中的统筹协调职能,建立由双方政府、科研机构及市场主体参与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组织知识产权法规培训与实务交流;其二,构建专业化科技合作平台,通过设立双边联合研发机构,优化合作渠道与服务效能;其三,推动科研主体与金融机构的深度对接,形成“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 产业应用”的良性生态链,为科技合作注入市场化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睿思 .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研究 [D]. 黑龙江大学 ,2018

[2] 迟闯 . 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中俄资源合作研究[D]. 吉林大学,2008

[3] 周瑜 . 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与经贸合作 [D]. 东北财经大学 ,2017

作者简介:姜喆(1977-), 女,汉族,人, 俄罗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