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初中数学作业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张玉兰

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 511515

引言:

“双减”政策重视作业设计质量,目的是减轻机械性重复训练带来的学业负担,在初中数学教学起始阶段,七年级核心知识点(“有理数”的数系认知构建,“一元一次方程”的代数思维培育)既是后续学习的根基支撑,又是培养学生数感、运算能力和建模意识的重要环节,传统习题大多局限于单个课时内容,比如关于“有理数运算”的练习大多只侧重于计算技能训练,缺少同“数轴”“相反数”等概念的系统联系,造成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依托“单元整体观”这一核心理念,把知识体系搭建、技能训练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给作业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重点是通过系统化的任务链把单元主题内容串联起来,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领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非单纯依靠记忆来完成,从这个角度看,探究七年级数学作业优化策略,对于解决“减负提质”难题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一、大单元教学理念下七年级数学作业优化策略(一)以单元核心为基础的系统化作业设计

大单元作业设计要按照单元核心目标来,冲破传统的课时局限,创建起“基础知识-关键技能-综合素养”这样的递进式作业体系,针对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这个主题的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明白方程的本质,学会解题的方法,用数学建模”。在实际作业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分层递进的办法,基础层面重点加强等式的性质以及解方程的基本步骤,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技能层面通过生活化的场景(商品定价,行程问题等)提高学生列出方程的实际操作水平;高层次则促使学生去探究一些复杂的背景下的数量关系,试着建立起初步的方程模型。跨学科整合可以拓宽加深知识体系,“一元一次方程”和“代数式”两个核心单元可做有机整合,设计以“利用代数式分析数量关系并求解方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任务,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防止简单知识点的重复训练,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能。

(二)基于学情差异的分层与个性化作业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比较突出,传统的统一化作业模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容易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良”的情况,根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可以构建分层递进式的作业体系,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基础层(C 级)作业主要关注单元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巩固,“有理数”主题里重点考查运算法则以及数轴表示方法,这给学困生给予必要的支持,提升层(B 级)作业侧重于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在情境创设当中促使学生去完成复杂的有理数运算,做到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的有机融合,拓展层(A 级)作业利用探究性任务推动高阶思维的发展,例如设置“有理数运算规律探究”或者“动态情境下的数轴应用分析”,从而加深优秀学生的认识深度和操作能力。给予学生作业选择权,能促使他们根据自身喜好和能力。在“书面练习”“生活实践”如记录一周家庭收支并用有理数加以分析之类的任务形式中自由选择,这样既能顾及个体差异,又能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践行差异化教学理念,从而减轻传统模式下由于作业单一化引发的学习倦怠状况。

(三)构建情境化与自主学习导向的作业环境

初中七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才能实现迁移,在设计大单元作业时可以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现实场景作为支撑。对于“代数式”主题,可以通过“校园文具采购”“校服定制”等活动,让学生利用代数式表达“单价×数量”、“总价折扣”等关联关系,降低抽象知识的学习难度;而对于“有理数”单元,则可以通过“温度变化”“海拔高度”等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正负数的实际意义。为了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要对作业流程进行规划,首先确定学习目标,“代数式”作业可以分为“规范代数式的书写格式”和“根据情境建立代数模型”两部分,合理分配分组任务,如组成学习小组完成“代数式生活应用”的调查报告,成员之间自主分工负责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等工作;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记录疑惑,如“为什么代数式没有等号”,并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七年级数学作业优化,关键在于“以单元为统领,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思路,通过系统化设计搭建起知识架构,采用分层分类的个性化指导策略,凭借情境创设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调动学习动机,既可以削减机械性练 符合 双减”政策的要求,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全面加强运算能力,模型建构等核心素养。展望未来,教师要联系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性,灵活改变作业的难度和表现形式,使其变成沟通课堂实践和社会应用,理论知识和学科素养的纽带,给初中数学教育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夏丰.核心素养下的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04):60-61.

[2] 吕世虎, 杨婷, 吴振英.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特征以及基本操作步骤[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8(0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