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
李新然 康倩倩
兰州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调查背景
为响应国家号召,丰富儿童生活、传承地方文化,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改善其物质条件、提升精神文化水平并培养艺术修养。随着父母进城务工,众多孩子留守乡村由祖辈照料。西坡学校 155 名学生中就有约 10-20 名留守儿童。这些成长中的孩子渴望父母关爱与了解外界,但留守的孤独和乡村的闭塞环境给他们带来困扰。同时,乡村父母普遍教育程度不高,难以辅导孩子学业,且因忙于生计疏于管教,导致孩子易受网络游戏、短视频诱惑,缺乏学习自制力和动力。此外,乡村教育还面临资源不足、专业教师缺乏、教学质量不高等多重挑战。
二、现状分析及其成因
2.1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情感等方面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 生活状况
西坡镇的留守儿童大多与自己的祖父母或亲戚生活在一起。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等原因,往往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照顾和教育指导。许多留守儿童在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不良习惯,如挑食、不讲卫生等。此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部分留守儿童在衣物、玩具等方面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2.1.2 学习状况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据调查显示,某小学的留守儿童中有 70% 以上均由外公外婆或是爷爷奶奶代为抚养监护。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许多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态度不够认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同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部分留守儿童无法参加课外辅导或兴趣班等活动,导致他们的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较低。此外,学校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1.3 心理状况
在心理方面,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同时,由于学习成绩不佳、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等原因,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外,部分留守儿童还存在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问题,对学校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
2.2 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2.2.1 家庭因素
调查显示,西坡镇某校 155 名学生中,约 10%-20% 为留守儿童。成长关键期,孩子们渴望关爱与好奇外界,却因留守的孤独和乡村闭塞而内心矛盾。父母通常教育程度有限,难以辅导学业,且忙于工作导致监管缺失。孩子易受网络诱惑,自制力与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直接监护和教育缺失,经济条件限制也阻碍了充分的生活与教育支持。部分父母对子女教育重视不足,缺乏正确观念与方法,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
2.2.2 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地学校存在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全镇仅有 1 所幼儿园(园幼儿学生 103 人,专任教师 4 人)和 4 所村校(在校生共 65 人)。唯一的九年制学校有学生 443 人、教师 45 名。虽有 1 个文化站,但整体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复杂的学习需求。更严重的是,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缺乏足够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孩子常感被忽视,影响其学习和成长。同时,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缺乏专业心理辅导与干预措施,使其心理问题难以及时有效解决,危害其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2.2.3 社会因素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社会因素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在西坡镇,城镇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有 199 户,共计 439 人;农村地区则有 300 户家庭,777 人受益;同时,有 28 位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这些数据表明西坡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条件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这也暴露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怀程度不足,缺少必要的支持与爱护。一些社会组织和机构对留守儿童的关照与服务并不充分,无法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此外,一些负面的社会风气和现象, 例如网络成瘾和暴力倾向,也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亲情关爱和全面关怀。政府和社会组织需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提升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和认识水平。同时,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提高其教育能力。建议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或平台,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这些机构或平台应定期举办家长学校(线上 / 线下),向父母和监护人传授科学育儿知识。此外,可利用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技术,推送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资讯与指导内容。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促进其健康成长。
3.2 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应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帮扶机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心理辅导。此外,还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社区和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发挥作用,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和提供教育资源来支持留守儿童。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可以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有利于成长的学习环境。
3.3 强化政策改革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彻底终结“留守”状态本身。这需要双轨并进的系统性策略:一方面,通过大力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技术赋能、资金支持和岗位创造等综合帮扶,切实降低外出务工吸引力,让父母能够“回得了乡”,在本地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壁垒,赋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确保孩子能够“进得了城”,随迁无障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真正团聚,保障他们在父母身边接受义务教育,获得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3.4 提升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提升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应加强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学校应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向留守儿童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监管和保护力度,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他们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保护。还应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结论
4.1 结论
为了全面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家庭方面,父母应尽可能地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需求;学校方面,教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社会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2] 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等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5(1):71-79.
[3] 谭深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J]. 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