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教师引导高中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的路径研究

作者

柳梅芳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一、引言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体育锻炼不仅是提升高中生身体素质的核心途径,更是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健全人格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锻炼时间被挤压、怕苦怕累情绪普遍、参与积极性低下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锻炼的直接组织者与引导者,其教学理念、方法及引导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与持续性。因此,探索体育教师如何突破传统教学局限,通过科学引导激发学生锻炼内生动力,成为破解高中体育锻炼困境的关键。

二、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问题

(一)学生主动锻炼意识薄弱

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高中生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化课学习,认为体育锻炼并非重要任务,甚至觉得参与体育锻炼会消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状态,导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较低。

(二)学生存在怕苦怕累心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吃苦经历,生活上较为顺遂。在体育锻炼中,由于需要消耗体力,可能会带来身体疲劳等不适感,与在教室中轻松学习文化课形成鲜明对比,这使得部分学生产生怕苦怕累的心理,进而逃避体育锻炼。

(三)体育器材适配性不足

体育器材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辅助工具,但目前部分体育器材以成人标准设计,与高中生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不匹配。当学生面对这些不适合自己的器材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难以完成相关锻炼任务,从而降低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体育教师引导高中生开展体育锻炼的核心策略

(一)重构教学目标:分层化设计 + 终身体育导向

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锻炼的“指南针”,教师需打破“统一标准”思维,兼顾“个体提升”与“长期发展”:

1 分层设定基础目标

通过课前体能测试(如 50 米跑、立定跳远、肺活量)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拔尖组”,为不同组别设计差异化目标。例如:

基础组:800 米跑目标为“完成全程且无明显不适”;

提升组:目标为“比上月成绩提升3 秒”;

拔尖组:目标为“达到体育中考满分标准并尝试优化跑步节奏”。

分层目标可避免学生因“达不到统一标准”产生自卑,或因“目标太简单”失去动力。

2 融入终身体育发展目标

减少“应试化”教学内容,增加实用型、可持续性运动项目(如游泳、羽毛球、瑜伽)。例如,教师可开设“羽毛球专项课”,不仅教授发球、扣杀技巧,还讲解“如何选择球拍”“运动损伤预防”等知识,让学生毕业后仍能通过羽毛球实现日常锻炼,真正将“体育技能”转化为“终身健康工具”。

(二)创新教学模式:以兴趣为核心,打造多样化课堂

兴趣是学生主动锻炼的“内生动力”,教师需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好胜心强、喜欢互动),设计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

1 游戏化教学降低参与门槛

将枯燥的体能训练转化为游戏场景。例如,把“耐力跑”改为“校园定向越野”——在校园内设置 10 个打卡点,学生需根据地图找到打卡点并完成简易任务(如做 5 个俯卧撑),最终以“用时最短 + 任务完成度”排名;把“跳远练习”改为“闯关挑战”,设置 3 个不同远度的“关卡”,学生可自主选择挑战难度,通关后获得“运动小达人”贴纸奖励,通过游戏化设计弱化“锻炼的辛苦感”。

2 竞赛化组织激发好胜心

以“小组赛”“班级赛”替代单一练习,强调“参与感”而非“胜负感”。例如,组织“三人制篮球联赛”,允许学生自由组队,规则上适当放宽(如缩短比赛时间、降低犯规判罚标准),让体能较弱但擅长配合的学生也能参与其中;赛后设置“最佳协作奖”“最具活力奖”,而非仅奖励冠军队伍,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3 个性化教学满足兴趣需求

课前通过问卷调研学生兴趣(如街舞、滑板、跳绳),开设“兴趣选修模块”。通过“学生选项目、教师定方案”的模式,让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

(三)联动家校协同:拓展引导场景,破除锻炼阻碍

家庭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场景,教师需主动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形成“课堂引导 + 家庭支持”的合力:

1 向家长传递科学体育观念

通过家长会、班级微信群分享“体育锻炼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如运动能提升专注力、缓解学习压力),展示学生课堂锻炼照片、体能进步数据,破除家长“体育影响学习”的误区;推荐家长阅读《青少年体育健康指南》,让家长认识到“周末 1 小时户外锻炼”比“2 小时补习班”更能提升学习效率。

2 为家庭设计简易锻炼方案

针对不同家庭条件,提供“零器材”“少器材”的课后锻炼计划:

零器材:每天15 分钟“亲子开合跳”“家庭平板支撑比赛”;

少器材:用跳绳开展“30 秒单脚跳”“双人跳绳”,用瑜伽垫进行“仰卧起坐”“拉伸练习”;

户外场景:建议家长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开展“慢跑 + 放风筝”“羽毛球对打”等活动,教师定期在群内收集“家庭锻炼打卡”,对积极参与的家庭给予“运动之星家庭”表彰。

四、结语

引导高中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师的核心职责,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师需跳出“单一教学”的局限,从目标、模式、家校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既关注学生当下的锻炼参与度,更着眼于其终身健康习惯的养成。通过科学引导,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热爱”,最终实现“以体育人”的育人目标,为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毛海云 .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3):92-94.

[2] 张红梅 . 认识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J]. 知识文库 ,2024,40(20):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