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店的再生之路研究
季小杰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青岛 276000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城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成为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此过程中,作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记忆的载体,老酒店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价值。然而,由于设施老化、管理模式陈旧、消费需求变化等原因,许多老酒店面临生存困境甚至被迫退出市场。
与此同时,伴随“文化自信”、“双循环”与文旅融合战略的推进,历史空间与在地文化逐渐成为文旅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老酒店兼具建筑遗产、生活记忆和空间氛围等多重文化价值,具备再生的现实可能性与深厚潜力。若能通过城市记忆唤醒、文化内容植入与品牌系统重构,将有望实现历史空间的现代激活,进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与旅游吸引力。
本文聚焦老酒店的再生路径,探索如何通过城市记忆、文化赋能与品牌赋能的多维融合,推动其从物理空间改造向文化意义重构转变,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该课题不仅有助于拓展旅游管理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再生理论体系,也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酒店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借鉴。
2. 老酒店再生的理论基础
2.1 老酒店的界定与“再生”概念内涵
“老酒店”一般指建成时间较早(通常超过 20 年)、具有历史文化或地标意义、建筑风格独特但设施功能退化的酒店类型。这类酒店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是早期城市建设与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不同于简单的“改造”或“整修”, 它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翻新,更重要的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文化意义重建与商业价值再造。老酒店的“再生”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空间再利用:优化结构与功能布局,提高使用效率;
文化再表达:激活城市记忆与在地文化,实现文化叙事;
品牌再构建:更新品牌形象,增强市场识别度与竞争力。
因此,老酒店的再生是一种兼顾功能、文化与市场的综合性空间复兴过程。
2.2 文化赋能与品牌赋能的内涵与机制
“文化赋能”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地文化植入:通过装饰风格、空间故事、服务细节等体现当地文化;非遗与艺术融合:引入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提升文化体验;沉浸式设计:强化感官与情境,增强游客体验的记忆点。“品牌赋能”则是通过品牌策略提升酒店的市场竞争力,包括:
品牌定位再定义:重新确立酒店的目标客群与形象风格;品牌价值重建:强化历史、文化与情感联结,形成独特价值主张;传播手段多元化:利用新媒体、短视频、联名IP 等方式扩大影响力。二者的协同不仅可提升酒店运营效益,更有助于推动城市文旅融合与品牌再造。
3. 老酒店再生的动因与挑战分析
在城市化与文旅融合的双重背景下,老酒店的再生不仅是空间功能的重构过程,更是一种多维价值的重新激活。
3.1 城市发展背景与酒店更新需求
随着城市建设逐步向“存量更新”转变,城市核心区域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老酒店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具备再开发的经济价值。同时,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政策中,也愈加重视具有文化底蕴的老建筑再利用项目,老酒店成为重点支持对象。
另一方面,城市功能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有以商务接待或政府客户为主的老酒店面临定位困惑。消费者对个性化、文化性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上升,倒逼酒店产品供给侧结构调整。老酒店如能有效完成空间升级与体验重构,将在新一轮城市文旅发展中获得竞争先机。
3.2 消费者偏好变化与市场驱动
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显著改变了旅游住宿市场格局。“Z 世代”“悦己消费”“短视频打卡”等趋势,推动酒店从传统“住宿功能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型。老酒店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氛围与城市故事,天然契合当下“怀旧复古”与“在地文化”潮流。
此外,旅游消费的“内容化”趋势日益明显,酒店本身不再只是行程中的“容器”,而是成为游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家具有叙事性与文化深度的老酒店,往往能够成为目的地营销的一部分,带动周边街区与文化消费联动,形成“酒店+ 文旅”融合经济。
因此,从市场角度看,老酒店再生并非是对过往的“补救”,而是对未来市场的“前瞻布局”。
3.3 再生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障碍
尽管老酒店再生潜力巨大,但在实践层面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复杂与资金投入高昂
许多老酒店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产权不清、租赁纠纷等问题,影响改造决策与招商引资。
(2)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之间的矛盾
在再生过程中,往往存在“保留多少历史”“融入多少商业”的张力。过度商业化可能破坏原有的文化气质,而单纯保守式保护又难以实现经济自循环。如何在文化真实性与市场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是再生成败的关键。(3)品牌重塑难度高、传播路径单一
许多老酒店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与数字化运营经验,即便完成硬件改造,也难以获得有效曝光与持续传播。此外,老品牌往往背负“陈旧”“官气”等固有印象,如何用现代语言重构品牌故事、吸引年轻群体,成为极具挑战的课题。
(4)运营模式转型压力大
老酒店多以传统行政型或国企管理为主,决策机制僵化、人才结构老化、服务模式单一。即便完成物理再生,也可能因运营体系未同步升级而陷入“硬件现代、软件滞后”的困境,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4. 多维融合路径探索
老酒店的再生并非孤立的建筑更新工程,而是一项跨越历史、文化与市场的系统化复兴过程。城市记忆、文化赋能与品牌赋能作为老酒店再生的三大核心支柱,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深度交融。本章从三者的逻辑内涵与互动机制出发,构建老酒店再生的多维融合路径。
4.1 城市记忆重构:空间场景、历史叙事与情感联结
城市记忆的重构是老酒店再生的情感基础和文化根基。老酒店往往承载着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是城市历史变迁的“活档案”。通过对其空间、物件、故事的重新整理与表达,可以实现游客与空间之间的情感连接。
(1)空间叙事的激活设计
保留与修复:在改造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保留原有元素,如老家具、招牌、楼梯、地砖等,保持视觉与氛围上的历史感;动线叙事化:通过空间动线组织,让游客沿着既定路径“阅读”酒店故事;信息化展示:利用二维码、AR 导览等数字化技术呈现酒店背后的历史事件与人物。
(2)情感链接的构建方式
组织“回忆计划”或“老宾客重聚”活动,唤起本地居民情感共鸣;开设故事墙、纪念展区、时间信箱等互动空间,增强体验的参与感与记忆性;开发与城市文化相关的伴手礼,如定制文创、怀旧地图、历史照片画册等。城市记忆的重构不仅提升老酒店的文化价值,也为后续文化内容与品牌传播奠定基础。
4.2 文化赋能路径:在地文化、非遗资源与艺术介入
文化赋能是老酒店再生的重要内容支撑,旨在通过文化内容的注入与表达,赋予老酒店新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体验。
(1)在地文化植入
将本地历史、风俗、美食、语言等元素融入酒店装修风格、命名体系、服务细节;合作本地文化机构、博物馆或艺术家,共同打造主题空间或常设展览;举办节庆活动,如地方节日主题住宿、传统手工艺体验工作坊等,增强在地文化沉浸感。
(2)非遗与艺术资源融合
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剪纸、陶瓷、皮影等,作为酒店装饰或互动体验内容;与艺术家合作开展“驻地计划”“艺术展览”等,使酒店成为城市文化表达的场域;建立“文化日历”,定期策划文化沙龙、电影展、民谣演出等丰富酒店文化生命力。
文化赋能不仅提升空间体验的独特性,也有效激活游客的情感共鸣与社交分享动机。
4.3 品牌赋能策略:品牌更新、IP 联动与数字化传播
品牌赋能是老酒店再生实现市场回归的关键,其目标是通过品牌策略创新,提升公众认知度与用户粘性。(1)品牌定位重构
明确目标人群(如 Z 世代、亲子客群、文化游客),重构品牌主张与个性;结合城市或区域特色,提炼差异化的品牌核心价值(如“城市地标”“文化港湾”等);引入“怀旧 + 潮流”的双重调性,平衡历史感与时代性。
(2)IP 联动与跨界合作
与本地文化 IP、动漫角色、文创品牌等合作,打造“酒店 +IP”主题房、快闪店;利用知名品牌赋能,如与手工咖啡、设计师家居等跨界品牌共创沉浸空间;借助明星 / 网红入住或纪录片、短视频专题拍摄,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可传播性。
(3)数字化传播路径
运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内容运营,强化视觉表达与口碑传播;建立官方社群或会员体系,提升用户粘性与复购率;结合数据分析进行用户画像、定制化营销与精细化运营。
品牌赋能将文化内容转化为市场语言,使老酒店不再是被动等待的空间,而成为主动吸引游客的文旅品牌
5. 老酒店再生的运营策略建议
5.1 战略定位与品牌重塑
老酒店再生应避免“千店一面”的大众化路径,需根据酒店自身历史、城市特征与区位条件,确立独特市场定位,如:面向高端政商客户:强调历史地位与权威感;面向文化爱好者与中产游客:突出空间叙事与文化体验;面向Z 世代与新中产:融合潮流审美与社交属性,打造“打卡型”文化酒店。
(2)构建品牌主张与价值符号
与博物馆、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与活动,提升品牌文化调性。围绕酒店的历史故事、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提炼出核心品牌价值,如“城市文化会客厅”“时间博物馆”“有温度的老房子”,形成强识别度的品牌认知。
(3)提升品牌传播力
融入历史建筑轮廓、文化元素符号,应用于酒店 VI 系统、LOGO、统一风格海报等;借助抖音、小红书、微博等渠道打造品牌传播矩阵;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实现“自传播—裂变式—口碑化”的品牌传播机制。
5.2 场景营造与沉浸式体验设计
(1)打造“有故事”的空间场景
从建筑外观、室内陈设到服务流程,围绕历史文化进行统一设计:
设置“城市记忆馆”“旧物展区”或“文化故事长廊”;使用可交互设计,如触屏、声音、AR 等增强空间的可阅读性与趣味性;设立沉浸式主题房型,如“民国作家房”“老报馆主题间”等,提升体验独特性。
(2)优化动线与复合功能布局
公共区域“社交化”:设置共享书吧、音乐沙龙、文化手作区;商业功能“融合化”:与本地餐饮、文创、咖啡等品牌联动,提升消费时长;住宿空间“复合化”:融入短租、办公、展览、演出等多元功能。
5.3 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路径
(1)文化 IP 与艺术家合作
与非遗、地方文化品牌、独立艺术家建立合作机制:联名开发“限定主题月”“艺术家客房”“文创市集”等;举办文化节、读书会、摄影展、地方戏曲快闪等活动;引入驻场文创工作坊,实现游客参与、沉浸、带走。
(2)城市资源与社区协同
联动城市文化机构、旅游局、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共同策划城市节庆活动,如灯光节、啤酒节、海洋节等;打造“街区式文化旅游产品”,将酒店作为文化节点,与周边博物馆、书店、手作铺构建联动体验路线;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运营,如讲述“居民口述史”、成为“社区导览人”等,强化本地人情味。
(3)科技融合与数字化赋能
利用数字孪生、元宇宙、3D 建模等技术重现酒店百年风貌;建设智慧客房、数字导览系统、线上商城,提升服务效率与游客黏性;运用AI 分析顾客行为,进行精细化营销与产品个性化设计。
5.4 持续运营机制与绩效评估体系
(1)构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团队
引入具有酒店管理、文化内容策划、艺术传播等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鼓励员工培训“服务 + 文化”双重能力,如文化讲解员、活动策划人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反馈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2)建立多维绩效评价体系
传统的入住率、房价收入等指标已难全面衡量再生成效,建议引入以下维度。文化指标:活动场次、游客参与度、社交平台曝光量等;社区指标:居民满意度、社区合作项目数量;可持续指标:绿色运营水平、资源节约率;品牌指标:品牌知名度提升、回头客比例、用户评分等。
(3)完善风险预警与复盘机制
面对市场波动、文化冲突等问题,应建立灵活响应机制:定期进行客户满意度与市场趋势调查;对运营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调整;对文化活动、IP 联动项目进行定期复盘与优化。
6. 结论
本文聚焦老酒店的再生路径,从旅游管理视角出发,系统探讨城市记忆、文化赋能与品牌赋能融合机制。研究发现:
城市记忆的重构是老酒店再生的文化基础,通过空间叙事与情感链接激发游客的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赋能路径有效挖掘与利用在地文化资源、非遗艺术和文化创意活动,提升酒店文化内涵与游客体验的丰富性;品牌赋能策略通过精准的品牌定位、IP 联动及数字化传播,实现老酒店的市场转型与品牌价值提升。
三者形成的多维融合模式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能够在激活空间价值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成功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