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史论结合的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作者

黄红云

四川省仁寿县文宫中学 四川眉山 620566

一、史论结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

(一)突破单一史实认知局限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通常比较侧重于对历史事件、人物等史实进行简单罗列与记忆,导致学生往往把历史视为孤立静止的存在,难以形成全面且动态的历史认知,而史论结合会引入基于不同立场、时代背景产生的不同视角的史论。学生通过对这些史论进行分析对比,能够认识到历史解释具有多元性,明白历史并非只有一种解读方式,进而打破对单一史实的固化认知,构建起更为丰富、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收集、甄别和分析,史论结合教学强调以史料为依据来支撑或反驳史论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查找相关史料并对其进行细致梳理与解读,以此来验证史论的合理性。同时,学生还要运用所掌握的史料结合历史背景对史论进行深入剖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这能够有效锻炼他们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并提升历史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

二、史论结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设计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以问题作为导向的,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以及提升能力。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傅立叶和阿什顿对工业革命的评价为何存在差异。”等。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工业革命的核心知识点,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查阅史料,分析名家史论,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任务作为核心的,它通过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且培养技能。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这些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去收集工业革命时期的史料,这些史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并且要将其整理成史料集,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集中的信息,结合名家史论来撰写一篇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小论文,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他们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展互评与教师点评。

(三)情境驱动式教学设计

情境驱动式教学是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进而增强历史学习的代入感与体验感,在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出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场景、城市风貌等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体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比如工厂主、工人、政府官员等,让学生从不同立场出发去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并且引用名家史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三、史论结合的案例分析

(一)工业革命背景的史论结合教学

在讲授工业革命背景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史论,即“一个领域的发明产生了不平衡,往往就会刺激其他领域的发明来纠正这种不平衡”,并且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前英国各领域的发展状况。例如,棉纺织业最初依赖水力作为动力,然而水力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没办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这种情况促使瓦特研制蒸汽机来解决动力方面的问题。而蒸汽机的发明又带动了采煤、冶铁等行业的革新,原因是蒸汽机运转需要大量煤炭,并且冶铁能够为蒸汽机的制造提供材料。通过这一案例,学生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前英国各领域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技术革新是如何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二)工业革命进程的史论结合教学

在讲授工业革命进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火车的发明与普及当作案例,并结合名家史论来进行分析。火车最开始因为造价高昂且技术不成熟而遭到排斥,不过随着铁路建设的推进以及技术的改进,火车逐渐变成重要的交通工具,带来了便捷的交通进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教师可以引用阿什顿的观点,即“工业革命是一场生产与科技的革命,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火车的发明怎样体现了工业革命的特点,也就是机器取代人力、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同时,教师可以展示工业革命时期火车运行的图片、视频等史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火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阿什顿的观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革新,例如汽船、汽车、飞机等,分析两次工业革命在技术革新上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工业革命影响的史论结合教学

在讲授工业革命影响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傅立叶和阿什顿两位学者的不同观点当作案例,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傅立叶身为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苦难生活,所以他批判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阿什顿生活在后工业革命时期,他更多地看到了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且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人的生平事迹材料,从而找出导致他们观点差异的因素,例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立场等方面。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工资记录、消费水平数据、环境污染报告等相关史料,让学生通过史料实证来验证两人的观点,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解释。

结语

史论结合在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当中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它不仅可以突破单一史实认知方面的局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历史理解。高度重视高中历史史论结合的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层面加强探索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春生.大单元教学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5,(11):8-10.

[2]王祥,李晨.基于初中知识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教学[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5,(0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