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韭花帖》书风摭论
郭宇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杨凝式是中国五代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其作品《韭花帖》被后人视为晚唐与五代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杨凝式的书法风格端庄温雅,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的《韭花帖》尤为独特,是研究他书法风格和艺术价值的典型作品之一。
一、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杨凝式(873 年-954 年),字景度,号癸巳人、杨虚、希维居士等。华州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唐末门下侍郎杨涉之子。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并工颜真卿,后又学颠草。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
晚唐的书坛,过于依赖盛唐所创立的法度,杨凝式的书风师承盛唐颜真卿,初唐欧阳询,后追溯东晋二王所创立的古法书风甚至探寻晋韵之前的书法风格,从中吸取晋韵古法,盛唐法度,加之自身对书法的天赋以及勤学苦练,最终形成自家独特风貌,其代表作《韭花帖》用笔中体现出魏晋古法的雅韵清秀的文人气息,字法中体现了唐代法度的严谨,继承唐法,这也是杨凝式初学法度的原因,在该作品中体现了晋韵与唐法的融合,兼取多个书家之长融于一身,并结合自身书法造诣,在入古与出新中继承发展书法。在五代书坛上独树一帜,影响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书家。实现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转折,为宋朝“尚意”书风的崛起,作了铺垫。
二、《韭花帖》概述及书风特色
(一)《韭花帖》概述
《韭花帖》是杨凝式传世书帖中最为经典的一件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全文共七列,短短六十三字,体现了杨凝式深厚的书法功底。《韭花帖》字体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布局宽裕空灵,入规不矩,用笔古法崇新,法意相融;字法韵法有度,收放自如;章法独立疏朗,宽绰简远,整体给人以雍容正气,不激不历,格调淡雅的视觉感官。杨凝式书法自欧、颜入二王之妙,楷法精绝,尤工行草,为晚唐书风的重要传承者,宋代的欧阳修和苏、黄、米三大家无不推重。北宋苏轼《仇池笔记》记:“杨凝式书,唐末五代,文章卑泥,字画从之,而杨凝式笔迹雄强,往往与颜、柳相上下。今世多称李建中、宋宣献,此二人书,仆所不解,宋寒而李俗,殆是浪得名耳。惟蔡君谟书姿格既高,而学亦至,当为本朝第一。” 明代董其昌曾言:“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潇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敬侧取态者有殊。然敬侧有态,故是少师佳处。”
《韭花帖》是杨凝式在七月十一日,午睡醒来后,因饥饿难耐,恰逢友人送来韭花羊肉,心中惬意,灵感大发而写下的一封感谢信。此帖不仅记录了杨凝式当时的生活状态,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书法爱好者争相研习的经典之作。
(二)《韭花帖》用笔
杨凝式的《韭花帖》用笔深得“二王”精髓,点画圆润饱满,起笔稍重且含蓄,行笔或轻或重,或笔急促下压或笔迅速提起,整体流畅自然,行云流水,短短数字,体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底。作品一气呵成,精妙细致,收放自然,含蓄而有力,顿挫有致,神采飞扬。下面针对《韭花帖》的用笔作细致的研究分析。
1. 擫拓融合
宋邵伯温《见闻录》记:“凝式历梁、唐、晋三朝,阳狂不任事,累官至太子少师。其书法自颜、柳以入二王之妙。” 杨凝式书法初受欧阳询、颜真卿的影响,其用笔师法唐人,一丝不苟,却灵动活泼不显古板呆滞,尤其是将内擫与外拓的用笔融合运用,如《韭花帖》中的“简”、“盘”、“韭”等字均使用内擫的笔法,表现出了内敛含蓄;而“昼”、“初”、“乃”等字又用外拓的笔法,表现出笔势开张的感觉。
2. 沉着和缓
杨凝式对魏晋的王羲之的笔法较为推崇,崇尚魏晋古法,魏晋时期正是书坛五体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书法正值开始形成完备系统的一个时期,所以杨凝式对王羲之的学习,对王羲之的中锋用笔与结体的发展在《韭花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不同的是,杨凝式并不是一味的继承古法,也有自身对书法的创新,《韭花帖》的用笔不同于王羲之《兰亭序》的轻快巧丽,而是更加质朴沉着,显示出一种平和而内敛的气质,如《韭花帖》中的“初”、“飱”、“鉴”字与《兰亭序》中的“初”、“殊”、“贤”这几字无论是从偏旁的笔法还是从类似的结构上看,《兰亭序》在用笔上笔锋外露,笔法秀妍飘逸,而杨凝式《韭花帖》在用笔上较为古朴沉着。
3. 点画细腻
杨凝式在《韭花帖》中的笔法注重点画的细腻表现,同样是横画,杨凝式在书写时更加注重横画的形态变化,长短结合,在“昼”字中,长横露锋入笔,腰部提笔,收笔回锋,“兴”字中的长横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长横画的轻重变化,使得字形灵动,不显板滞。如“甚”字与“韭”字的横画并非一味使用长横,这几字并无大开大合的形态,与之前几字的灵动形成鲜明对比。此处的对比体现了杨凝式在日常书写时也是十分注重点画的变化,这说明杨凝式的超高艺术修养已深入骨髓。
(三)《韭花帖》结字
《韭花帖》的结字,也是值得推敲的一大特征,他的结字表面看似普通,实则是深藏不露,杨凝式在结字方面吸取诸家所长,形成一套独属于自身的结字处理,中宫收紧,奇中寓险,险中见奇,追求一种文人雅致的精神气质,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自然天趣,一气呵成。杨凝式实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从其艺术作品中表达出杨凝式对艺术的倔强态度,体现出他对艺术的一种独特的魅力。
1. 善移结构
杨凝式的《韭花帖》结字的最大特征就是善移结构,杨凝式身处于晚唐五代,其结字方式并未受唐人结体严谨,中轴结字的影响,如“正”字,在杨凝式以前,各位书家在架构处理上无非是上窄下宽,例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又或是上下一致,例如颜真卿《勤礼碑》,只有杨凝式在“正”字的处理上是上宽下窄的。又如 “实”字,《韭花帖》中这个字上半部分的“宀”与下半部分的“贯”拉开了一定的距离,给人以上疏下密的感觉,且“贯”靠右,整体向左倾倒,但却以最后一笔扶正加以平衡,而对比《九成宫醴泉铭》与《勤礼碑》两位作者在处理这个字时,延用书法的结字规律,整体看上去比较匀整严谨,轻重对比上无明显区别。
2. 欹侧取势
五代的杨凝式为后代书坛发展走向“意”的道路上另一重大方向是欹侧取态,《韭花帖》作为行楷,既有楷书的严谨沉稳,又有行书的秀美古雅,含蓄中不失个性,杨凝式在极度放松的情况下书写的这幅传世名作,这正体现出他书艺的高超,在处理每个字的方式上有自身的独特见解。
“谢”作为一个左中右结构的字形,一般在处理这类型的字时,为了保持整个字的平衡往往会拉伸最左和最右的部分,达到整体平衡,如颜正卿《颜氏家庙碑》;或者是从左至右依此拉长,将最右部分书写的瘦高且纤细,中间部分趋于两者之间,以此来达到险中求稳的书法处理方式,也能达到一个视觉上的平衡,如《集字圣教序》。而杨凝式则不同,它不属于这两类型中的任何一种,他将自身对书法的独特见解充分体现其中,在“谢”字的处理上,他将偏旁部首放大化,将中间“身”的部分书写成向左倾斜的趋势,将最右的“寸”字,也就是笔画最少的一部分向右倾斜,整个字划分为偏旁部首的“言”字与“射”字两部分,“射”字的左右两部分趋于平衡,与“言”字同时处于平衡状态,这样整个字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平衡美感。
从“甚”、“始”、“鉴”、“逞”几字中不难发现,这些字均向左倾斜,杨凝式在处理这些字上整体选用一种欹侧的方式来表现行楷的字形的势态,但却不失书法的平衡美感,仔细观察,杨凝式在整体处理字形时,视觉上呈现一种左低右高,也可以说在用笔上左重右轻以达到欹侧的势态。但在整个字的平衡处理上,我们将《韭花帖》中的字均划分为左右两个部分,由此观之,杨凝式在横向笔画中加以变化,达到左细长右厚重,左低右高的方式,将右半部分多的笔画加以细化,少的笔画加粗,从而与左半部分的粗重笔画趋于平衡状态。
《韭花帖》虽整体看上去古雅质朴,宁静端庄,但实质蕴藏着杨凝式对前人古法规矩的继承,也包含着其对书法的态度与思考,从此书法发展的走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杨凝式的《韭花帖》也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拜读的一幅经典名作。
(四)《韭花帖》章法
1. 前紧后松
《韭花帖》原作短短七列,六十三个字,杨凝式在创作时并未刻意安排。纵观全篇,全作呈现出前紧后松的感觉,前两列相对紧凑,尤其是前四个字,间距几乎没有,从“兴”字往后,间距逐渐拉大,再到第二列的“猥”字,间距再次放大,到后来越写越宽松,从中表达出杨凝式在书写《韭花帖》时从起笔的拘谨到后来的愉悦轻松,越写越有感觉。这种前紧后松的章法样貌,反应出书写者放松的心境,也说明整幅作品的一种章法的自然变化,更加体现出书写者对于书法技巧的把握之成熟。从一开始的书写的字偏大且紧凑到后来的小巧且宽绰的章法,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自然,疏密,开合等在章法上表现的较为彻底,看似分离实则气息相连,整体上规矩又不失活泼。
2. 疏散简远
这种疏散简远的章法与钟繇的《贺捷表》有相似之处,钟繇作为楷书之祖,杨凝式取法,体现出崇尚古法的审美品格,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钟繇的《贺捷表》是在列与列之间距离相对拉大,而行与行之间距离紧凑,而杨凝式在处理《韭花帖》时,字距与行距之间空间感十足,但这种空间感不是一味的拉宽距离而体现的。《韭花帖》中的章法,角度、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在十几厘米大小的麻纸上,运用如此萧散空灵的章法却并未因此而感到小气,拘束之感,体现出杨凝式对书法艺术的功底和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章法表现形式,不拘束,不矫揉造作,自然天趣,遵从本心,方寸之间体现杨凝式博大的气质,同时也继承了魏晋以来的文人雅韵,唐人依法的艺术涵养。含蓄而不失大气,规矩而不失活泼,萧散而不失连绵,创新而不失传统,对于后代而言,杨凝式为“宋尚意”提供了条件,《韭花帖》在其用笔上深得“二王”的精髓,完美的诠释了自己对“二王”笔法的独到见解和运用,成为后人临习《兰亭序》的捷径,同时杨凝式的书法作品也为后人提供了在书法创作中的思考,在创作当中静与动的和谐统一。
三、《韭花帖》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对五代书法的影响
后周显德七年(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由于五代政权更迭,且历时较短,诗词、散文虽有当时特色,却没有名家妙篇传世,书坛也较为寂然,此时杨凝式以佯狂独步天下,称雄一世。杨凝式《韭花帖》以其疏散简远、自然流畅的布局和用笔,以及欹侧多变的结体,引领了五代书法的新风尚。《韭花帖》可以说是五代书法风格的一种缩影。五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书法逐渐从唐代的典雅转向宋代的个性化。杨凝式的书法风格介于唐代和宋代之间,既有唐代的结构之美,又具宋代的率性和自由,这种过渡风格在《韭花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杨凝式对五代的影响不止体现在单个作品上,这种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使五代其他书家开始追寻自己的风格。
(二)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
卫铄在《笔阵图》中云:“意后笔先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云:“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诸如此类的书学理论,正是唐人对于“意”的看法给予杨凝式一定的启发,在杨凝式的作品中他遵从本心,自然流露的艺术情感,以及在理性范围内感性的充分表达都对后世留下了深远价值。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极力倡导“宋尚意”的书学思想,以理论付诸于实践。
五代至宋初以来,书法艺术停滞迷乱,沿袭唐法显然已经不予时代所接受,唐朝的理性色彩明显,宋初的欧阳修,蔡襄等人提倡“从心”,提出“学书为乐”的艺术思想,把书法艺术看作人生一大乐事,主张以豁达意趣,注重书法创作应顺其自然,一切从心,不计工拙,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反对娇柔做作,其标新立异的观念,彻底打破了晋唐以来追求精巧法度的传统书学思想,开启了宋代文人自由,文雅的心理状态。
苏轼作为北宋后期代表书家,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开创者,他极力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强调创作者内心感受和丰富情感在创作时的自然流露,同时他注重“法”与“意”的辩证统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于豪放之外”,在注重“意”的同时兼顾“法”,体现了苏轼的审美追求。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云:“近世惟颜鲁公、杨少师特为绝伦。甚妙于用笔,不好处亦妩媚。大抵更无一点一画俗气。”可见其对杨凝式的推崇。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他的理论与苏轼相类似,但不同的是苏轼与黄庭坚在实践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不同,黄庭坚强调“书卷气”,主张“韵”,注重书家的内在修养和文化素养,明确提出人格气质决定书品的观点。
四、结语
杨凝式的存在不仅是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还在于他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启示与影响。《韭花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其书法价值在书法史上意义深远,他的用笔,结字,章法均为后世书法美学方面开启了一个新的标准。其书法艺术中的自然意趣给予后世极大启发作用。崇尚古法,继承晋韵唐法,并加之自身对书法艺术的思考,身处乱世仍能创作出风神简静,古雅含蓄,气韵似《兰亭序》的经典巨作——《韭花帖》。我们在创作中要学会从传统中找寻自我,对经典碑帖进行借鉴与创新,在自身创作中发挥对书法的感悟与认识,形成个性面貌,在今后创作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
[4]徐金宝.杨凝式行书空间构成探析及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