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识别与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王文堂
郴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湖南郴州 423000
引言
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区域广泛,产量与品质直接关乎民生福祉。然而,水稻生长周期内,病害频发严重威胁生产安全。稻瘟病、纹枯病等真菌性病害,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以及水稻矮缩病等病毒性病害,每年造成大量减产,部分地区甚至颗粒无收。精准识别病害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成为保障水稻稳产高产的关键。本文结合水稻病害防治实践经验,深入探讨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识别技术与综合防治路径,以期为水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水稻主要病害概述
(一)水稻主要病害分类
依据病原菌属性,水稻病害主要分为真菌性、细菌性与病毒性三大类。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病害中种类最多、危害最广的类型,其病原菌通过孢子传播,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迅速侵染植株,如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发,多通过伤口、气孔侵入水稻组织,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典型代表有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病毒性病害由病毒寄生引起,主要依靠昆虫媒介传播,水稻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其中常见类型。
(二)水稻主要病害危害
水稻病害对植株生长发育各阶段均产生负面影响。在苗期,病害可能导致幼苗枯萎、生长缓慢,影响群体整齐度;分蘖期染病,会抑制分蘖发生,减少有效穗数;抽穗灌浆期遭受病害侵袭,轻则造成秕谷率上升、千粒重下降,重则导致整穗枯死。病害不仅降低水稻产量,还会影响稻米品质,致使垩白粒率增加、透明度下降,降低商品价值。因此,有效防控水稻病害,对保障水稻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识别
(一)真菌性病害识别
稻瘟病: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病部位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叶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为梭形病斑,病斑两端常有褐色坏死线延伸,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部,初期出现淡褐色病斑,后扩展成黑褐色,严重时导致整穗枯死,形成 “白穗”。
纹枯病: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叶鞘发病时,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斑,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绿色或灰褐色。病情严重时,病斑相互融合,形成大片不规则病斑,导致叶鞘枯黄,叶片卷曲枯死。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白色蛛网状菌丝体,后期菌丝体集结形成褐色菌核,菌核易脱落入土。
稻曲病:稻曲病主要危害穗部,在水稻扬花后至乳熟期表现症状。发病初期,颖壳内出现淡黄色块状物,逐渐膨大并包裹整个颖壳,形成比正常谷粒大 3 - 4 倍的病粒。病粒表面光滑,后逐渐龟裂,露出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与健康稻粒相比,病粒颜色深、形态异常,极易辨认。
恶苗病:恶苗病主要在水稻苗期发病,染病幼苗细长瘦弱,比正常幼苗高出 1/3 左右,叶色淡绿,根系发育不良。病苗移栽后,植株也表现出徒长、细弱,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弯曲,茎节上还会生出许多倒生根。湿度大时,病茎表面会产生淡红色或白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株易倒伏枯死,严重影响水稻的出苗率和苗期生长状况。
(二)细菌性病害识别
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典型症状为叶片发病。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 状短线状斑,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脉迅速向下扩展,形成黄褐色长条状病斑。病健交界处明显, 呈波纹状,病斑上常溢出淡黄色珠状菌脓,干燥后成黄色胶状小粒。
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在叶片上形成病斑。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成短条状病斑,病斑深褐色,宽度约 1mm ,长度 1-3cm ,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多个病斑可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条斑,病部表面也会溢出菌脓,干燥后呈鱼子状小颗粒。
(三)病毒性病害识别
水稻矮缩病:水稻矮缩病植株明显矮化,一般仅为正常植株高度的 1/3-1/2 。叶片短宽、僵直,颜色浓绿,叶背沿叶脉生有蜡白色瘤状突起,初期不明显,后期逐渐隆起。病株分蘖增多,丛生,根系发育不良,重病株不能抽穗结实。
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叶色深绿,叶片短宽、僵直,叶背、叶鞘和茎秆上有明显的蜡白色纵向条纹,后期变为黑褐色。植株严重矮缩,节间缩短,叶枕排列错乱,高位分蘖及茎基部节上倒生不定根。病株不能正常抽穗,或抽出的穗扭曲畸形,结实率极低。
三、水稻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品种选择与布局: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病害的基础。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应根据当地病害发生特点,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同时,合理布局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作,实行品种轮换种植,可降低病原菌积累,减少病害流行风险。例如,在稻瘟病高发区,优先选择对稻瘟病具有多基因抗性的品种;在纹枯病重发田块,选用株型紧凑、叶片直立的品种,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
栽培管理: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水稻生长环境,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合理密植可优化群体结构,避免田间郁闭,一般杂交稻每亩栽插 1.2-1.5 万穴,常规稻每亩 1.8-2.2万穴。施肥上,遵循 “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 原则,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和硅肥。硅肥可使水稻表皮细胞硅质化,增强植株抗侵入能力;适量增施钾肥能提高水稻抗倒伏性与抗病性。灌溉方面,实行浅水插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够苗晒田、深水孕穗、湿润灌浆的灌溉制度,避免长期深水灌溉,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滋生的环境。
田园清洁: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是切断病原菌传播链条的关键举措。具体操作时,应将染病的稻株、枯叶等病残体全面收集,集中进行烧毁或深埋处理。其中,深埋需确保深度达 30 厘米以上,避免病原菌通过雨水渗透或土壤翻耕重回地表。对于稻草、稻桩等数量较大的病残体,可采用高温堆肥技术处理,将其堆积成宽 1.5-2 米、高 1.2-1.5 米的梯形堆体,通过添加秸秆腐熟剂或牲畜粪便调节碳氮比,使堆体温度在 2-3 天内升至 55°C 以上,并持续保持7-10 天,利用高温有效杀灭纹枯病菌、稻瘟病菌等常见病原菌。
此外,田边杂草的清理工作同样不容忽视。稗草、李氏禾等杂草不仅是白叶枯病、稻飞虱传毒病毒病的中间寄主,还会在田间形成郁闭环境,降低空气流通性,导致湿度增加,为病原菌滋生创造条件。建议采用人工拔除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清除方式,在杂草幼苗期使用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等针对性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或在水稻收获后,选用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全田喷施,从源头上减少病原菌的生存空间,降低病害传播风险。
(二)物理防治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和内部携带的病原菌。温汤浸种是常用方法,将种子在55℃温水中浸泡 10-15 分钟,可杀死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原菌;盐水选种则利用食盐水密度,去除秕谷、病粒,选留饱满健康种子。具体操作时,用 15%-20% 的食盐水溶液,将种子倒入搅拌,捞出漂浮的病粒和秕谷,然后用清水冲洗种子,避免盐分残留影响发芽。
诱捕害虫: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趋色性进行诱捕,减少传病媒介。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降低病毒病传播几率。每亩设置 1-2 盏杀虫灯,灯高 1.5-2 米,每日傍晚开灯,清晨关灯。此外,悬挂黄色粘虫板可诱捕蚜虫、叶蝉等小型害虫,每亩悬挂20-30 块,悬挂高度与水稻植株顶部平齐,定期更换粘虫板,保持诱捕效果。
(三)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拮抗微生物可通过竞争营养、空间,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生长。将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菌剂,拌种或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喷雾施用。木霉菌能寄生病原菌菌丝,分泌细胞壁降解酶分解病原菌细胞;芽孢杆菌可产生抗生素类物质,抑制病原菌繁殖。施用时注意菌剂使用浓度与方法,避免与杀菌剂混用,确保有益微生物活性。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常用的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井冈霉素通过干扰病原菌细胞壁合成,抑制菌丝生长;春雷霉素能阻碍病原菌蛋白质合成,达到杀菌效果。使用生物农药时,应根据病害发生程度和天气情况,掌握适宜的施药时期与剂量,一般在病害发生初期用药,连续施用2-3 次,间隔 7-10 天。
(四)化学防治
药剂选择:根据不同病害类型精准选择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等内吸性杀菌剂,三环唑能被水稻植株吸收并在体内传导,抑制病原菌孢子萌发和侵入;稻瘟灵可干扰病原菌线粒体呼吸作用,杀死已侵入的病原菌。防治纹枯病可用己唑醇、噻呋酰胺,己唑醇抑制病原菌麦角甾醇合成,破坏细胞膜结构;噻呋酰胺能抑制病原菌能量代谢,阻止菌丝生长。针对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噻菌铜、中生菌素等药剂,噻菌铜能在水稻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细菌侵入,同时释放铜离子杀菌;中生菌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达到抑菌效果。
施药技术:合理的施药技术是发挥药剂防治效果的关键。施药时间应选在病害发生初期,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会降低防效。施药方法根据水稻生育期和病害发生部位选择,苗期和分蘖期可采用喷雾法,均匀喷洒药剂;穗期防治穗颈瘟等病害,可采用弥雾法,使药剂更好地附着在穗部。严格控制施药剂量,避免超量用药造成药害和环境污染,同时注意药剂交替使用,延缓病原菌抗药性产生。例如,防治稻瘟病时,三环唑和稻瘟灵交替使用,避免单一药剂连续使用超过2 次。
四、水稻病害综合防治的关键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水稻病害防治需将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方针贯穿种植全程。农业防治环节应从种子处理、土壤改良等源头环节入手,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实施水旱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等措施,有效减少病原菌基数。物理防治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等传病昆虫,结合人工摘除病叶降低病害传播风险;生物防治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制剂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制虫害,实现化学农药减量目标。当病害发生时,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手段需精准施用,确保各类防治措施形成 " 预防 - 阻截 - 治理 " 的完整防控链条。
(二)科学用药,避免抗药性
化学防治的科学管理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核心。在药剂选择上,需严格依据《农药安全使用标准》,针对不同病害发生阶段精准匹配药剂:如稻瘟病叶瘟期可选用三环唑进行保护,穗颈瘟期则优先使用肟菌・戊唑醇复配剂。施药过程中建立用药档案,通过 " 剂量阶梯控制法"(即病害初期使用推荐剂量下限,严重期逐步上调),配合无人机变量施药技术提升防治效率。针对稻瘟病、纹枯病等常发病害,推行 " 三药轮用" 策略:将酰胺类(如氰烯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如吡唑醚菌酯)、三唑类(如戊唑醇)药剂按年度交替使用,并引入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混配技术,在保障防效的同时降低抗性风险。
(三)监测预警,及时防控
构建一体化监测网络是实现精准防控的基础。在田间设立固定监测点,配备孢子捕捉仪、多光谱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实时采集病原菌孢子浓度、植株光谱特征等数据。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监测数据接入省级病害预警平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历史发病数据,构建病害流行预测模型。当系统预测某区域病害达到防治阈值时,立即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推送预警信息,同步下发包含药剂配方、施药时间、作业规范的 " 定制化防治方案 "。建立县乡村三级应急防控队伍,配置专业化统防统治设备,确保在病害发生 72 小时内完成首轮防控作业,最大限度降低产量损失。
五、结语
水稻主要病害的田间识别与综合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准确掌握病害田间识别特征,科学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与蔓延。未来,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持续探索新型病害防治技术,如基因编辑培育高抗品种、利用无人机精准施药等,进一步完善水稻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为水稻高产优质生产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崔莉 . 水稻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要点 [J]. 种子科技 , 2025, 43 (05): 151-153.
[2] 范琼 .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J]. 粮油与饲料科技 , 2024, (06): 37-39.
[3] 林林 . 水稻病虫害症状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J]. 农民致富之友 , 2019, (04): 69.
[4] 杨淑兰 . 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J]. 南方农业 , 2013, 7 (03): 38-40.
[5] 朱国权 . 浅谈水稻病害识别及防治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2011, (08): 226.
作者简介:王文堂(1986.05)男,汉族研究生,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