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机制创新
李津
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
一、“双一流”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现状
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倾向”,强化教学评价权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标杆的高校,其教学评价机制具有示范性。清华大学制定《清华大学教育教学奖励办法》,以“顶天立地”战略为指导,注重教师的学术卓越和育人实效,建立了“三维评价”模型。一是教学投入,占比 30% ,包括授课课时量、指导学生竞赛、教材编写等;二是教学创新,占比40%,包括混合式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案例等;三是教学效果,占比 30% ,包括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北京大学以“教学学术化”理念,教学与科研并重,制定《教学卓越计划》、《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文件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其中学生评教占 50% 、同行评议占 30% 、教学成果占20%,对师德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两校将教师教学评价结果应用到激励教师教学上,在教师职称晋升、经费资源等方面有一定程序的倾斜。如清华大学规定教学优秀者在职称晋升时可适当放宽论文要求;北京大学 " 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 " 就特别关注教师在教学研究论文发表和学生学习成果提升方面的表现;在资源分配上,两校均设立了专项教学发展基金,清华大学每年投入超过 2000 万元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大学则通过 " 教学卓越计划 "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最高50 万元的经费支持。
二、“双一流”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通过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教学的投入、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成果。但现行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机制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指标科学性不足,学生评教主观性强,缺乏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二是未体现学科差异,理工科和人文社科教师评价指标一样,未针对学科类型制定差异化评价体系。三是反馈机制缺失,评价结果未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对教师能力提升促进作用不够。
三、“双一流”背景下教学绩效评价机制创新路径
(一)评价理念创新
从“重科研”转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核心思想。这种思路转变体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回应了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破五唯 " 的政策要求,通过制度引导促使教师重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引导高校教师回归育人本位。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保留科研创新质量的考核,另一方面强化教学成效的权重,将课程建设、学生指导、教学成果等纳入晋升评聘核心指标。
引入“增值评价”理念,关注学生能力提升幅度。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中引入“增值评价”理念,能够更科学、动态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成效和育人贡献。增值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幅度,而非仅以绝对成绩或科研成果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比学生入学时与毕业时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变化,客观评估教师的教学投入和实际效果。这一评价方式尤其适用于不同生源基础的院校,能够更公平地反映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避免“唯结果论”的片面性。具体实施中,可结合动态学业追踪、阶段性能力测评、成长档案分析等工具,量化学生的进步空间,并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增值评价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激发教师因材施教的积极性,还能促进个性化培养模式的优化,使高校教育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的转变,最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评价指标体系重构
1. 按学科、课程类型分类设计差异化评价指标
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时,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类型分类设计差异化评价指标,以充分尊重不同专业领域和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对于基础理论学科(如数学、哲学等),可侧重考查教师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逻辑思维训练效果以及学术前沿融入程度;而对于应用型学科(如工程、医学等),则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工程实践指导、科技创新转化成效、产学合作成果以及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成效。针对通识类课程,评价指标可关注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提升和价值观塑造;专业核心课程则需突出学科深度和行业适应性。此外,对于理论课、实验课、研讨课、实习指导等不同课程形式,也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观测维度,如课堂互动质量、实验设计创新性、案例教学实效等。
2. 多维度指标设计
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指标框架,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成效。在教学成果维度,应重点考察" 学生满意度 " 这一主观体验指标,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的真实反馈;同时设置 " 课程目标达成度" 这一客观评估指标,运用学习成果测评、作业分析等方式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情况。在教学创新维度,需关注教师运用 " 混合式教学 " 的能力,包括在线资源建设质量、翻转课堂实施效果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程度;同时考核 " 课程思政 " 的有机融入水平,评价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价值引领的自然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社会贡献维度,既要重视 " 教学成果奖 " 等标志性成果,也要考量 " 公开课影响力 ",包括校内外示范辐射效应、教学经验推广价值以及对同类课程的引领作用。
3. 评价方法优化
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的优化需要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的局限,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首先,应当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通过引入 " 教学档案袋 " 系统,全面记录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作业样本、同行评议等过程性材料,既关注可量化的教学成果,也重视难以量化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其次,要充分利用智能化评价工具,基于学习分析技术采集课堂教学行为数据,如师生互动频率、学生参与度、课堂提问质量等指标,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教学效果预测模型,为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四)评价结果应用
1.”评价 - 反馈 - 改进”闭环管理。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科学应用需要建立完善的 " 评价 - 反馈 - 改进 " 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从考核评估到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评价结果应用环节,首先应当建立多通道反馈系统,通过可视化数据报告、专家会诊指导、同行交流研讨等形式,将评价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既肯定教学优势,又明确改进方向。其次要配套个性化发展支持,针对评价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组织专题培训,对个性问题提供一对一教学咨询,并为教师定制专业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构建持续跟踪机制,通过定期回访、阶段性复评等方式,动态监测改进成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这种闭环机制能够有效破解" 为评而评" 的困境,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标,最终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2. 与教师职业发展合理挂钩。教师教学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关键在于建立与教师职业发展紧密衔接的激励机制,切实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但避免简单挂钩,注重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平衡。在具体实施层面,应当将教学评价结果系统化纳入职称晋升体系,改变以往 " 重科研轻教学 " 的倾向,对教学表现优异的教师设立绿色通道,如在副教授、教授评审中设置教学型晋升轨道,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或教学成果奖的教师给予破格晋升机会。同时要完善教学专项奖励制度,设立校级教学卓越奖、课程创新奖等多元化奖项,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骨干教师遴选、教学团队组建的重要依据。在操作过程中,需建立教学评价与科研成果的等值换算机制,确保教学贡献得到合理认定,实现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