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听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中的手语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保伶俐

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

一、引言

听障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于语言障碍,对抽象概念和规范的理解较为薄弱,行为习惯的培养常需借助直观的手语教学来传递信息和加强记忆。[1]然而,现行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创新教学策略,使手语教学更具实效性,是听障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2] 本文基于小学一年级手语语文教学实践,从多角度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背景与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

听障儿童的课堂学习以形象化、生活化为主要特点。一年级手语语文课程常以培养基础沟通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例如,通过手语表达“洗手”“爱护环境”等行为,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并形成规范。[2]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行为习惯差异明显,部分学生缺乏规范意识;

2. 抽象概念难以通过语言传递,需依赖丰富的表演和情景再现;

3. 部分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参与度较低。[1]

(二)教学难点与改进需求

如何将生活行为规范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理解手语符号的同时,真正内化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手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情景创设: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饭前洗手”的情景对比实验:

1. 情景模拟:在课前准备隐形荧光粉模拟“细菌”,教师将荧光粉涂在部分学生的手上,未提前告知其作用。随后,在紫外线灯下展示“饭前未洗手”的效果,让学生直观看到细菌的分布范围,再与“饭前洗手”的手部干净状态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对洗手的重视。

2. 情境表演:通过手语表演“饭前不洗手导致肚子疼”的故事情节,例如,一位学生角色表演吃饭后肚子疼的情景,另一位学生则演示“洗手后健康快乐”。这种形式生动直观,让学生理解行为规范对健康的重要性。

其他可创设的情景还包括:

· 公共场所不乱丢垃圾:教师设置两个场景,一个是垃圾乱丢的“脏乱环境”,另一个是垃圾分类井然有序的“整洁环境”,通过手语对比演绎引导学生思考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 节约用水:在“水龙头滴水”和“及时关水龙头”的对比情景中,结合实际的水量损失计算,让学生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二)多感官结合:强化记忆与应用

听障学生更依赖于视觉和动作记忆,因此教学中需要充分结合图片、实物和表演等多感官的方式强化理解与应用。

1. 视觉结合实物展示教师可以使用“好习惯卡片”,例如:

· 卡片1 :展示一名学生弯腰捡垃圾的情景,配上文字“保持环境整洁”

· 卡片 2 :画面是孩子使用抹布擦桌子,配文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别人来帮忙”。

· 卡片3 :展示一名学生将图书归还图书角,配文字“捡到东西归还失主”。学生通过观察卡片,用手语表达卡片内容,并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行为。

2. 实物道具强化互动

教师可以准备“垃圾桶”“水杯”“抹布”等实物,通过手语演示和动作引导学生实际操作。比如,展示如何正确分类垃圾,并带领学生分组清洁教室卫生,模拟环境整理过程。

3. 表演深化理解

例如,为了强化交通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过马路”的场景。学生分组扮演行人、车辆和交通指挥员,用手语模拟过马路的规则,如“走斑马线”“遵守红绿灯”。通过表演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三)游戏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趣味性游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效果。

1. 角色扮演:辨别好习惯与坏习惯

教师设计“小剧场”环节,由学生分组扮演“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典型行为。例如,一组学生表演“随地扔垃圾”,另一组学生表演“垃圾分类”,其他学生用手语为每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的互动游戏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习惯的概念,也提升了他们的表达和判断能力。

2. 分类比赛:分辨行为类别

教师准备“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图片卡片,分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图片内容,用手语描述并选择正确分类,将卡片放入对应的“好”或“坏”类别的箱子中。比赛以计时和准确率为评判标准,通过竞赛积分提升学习积极性。

3. 环节扩展:行为接力游戏

在课程结束时,设置“行为接力”环节,例如学生依次完成“捡垃圾”“擦桌子”等行为,最后全班合作完成一次教室整理活动。通过任务接力,不仅增强团队协作,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课堂知识。

(四)个性化教学:分层设计与动态调整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与成长。

1. 分层教学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扮演“课堂助教”的角色,帮助能力稍弱的学生完成任务。例如,在垃圾分类环节中,能力较强的学生用手语和动作引导其他学生正确分类,从而强化知识点。

2. 逐步突破

对学习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重复演示和简化指令帮助他们分阶段完成目标。例如,逐步教授“擦桌子”的动作,从“拿抹布”到“擦拭桌面”再到“清洗抹布”,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完整的过程。

(五)教学成果与延伸:将课堂延展到生活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教师可设计课后任务,例如

1. 让学生用手语记录自己一天中养成的好习惯,比如“整理书包”“洗手 后吃饭”等。

2. 家校联动,与家长共同完成“行为习惯记录表”,例如记录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次数或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通过家庭协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

四、案例分析:行为习惯养成手语课教学实践

(一)教学案例背景

本次课题《好习惯与坏习惯》,教学目标为:

1. 学生能用手语表达常见好习惯和坏习惯;

2. 能在游戏与情景表演中识别并区分两类习惯;

3. 能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到的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展示学生生活中的照片(如在校用餐、整理书包等),用提问引发讨论: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

2. 主体环节:通过情景表演和分类游戏,巩固学生对行为规范的理解;教师用手语引导学生表达行为类别,如“爱护环境是好习惯”“乱扔垃圾是坏习惯”“捡到东西要归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准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3. 实践环节:安排课后任务,如用手语分享自己一天的好习惯,与家长共同完成记录表,促进习惯的养成与家庭协作。

(三)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与课后反馈, 90% 以上的学生能够区分好坏习惯并用手语表达,部分学生已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日常行为中。[2] 例如,有学生主动提出在教室内清理垃圾并分享学习心得,表明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显著。

五、反思与展望

(一)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实践表明,情景创设与多感官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听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如何让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结合更多课后家庭教育的支持与跟进。

(二)未来展望

未来的手语教学可以尝试加入更多跨学科元素,如通过音乐节奏的辅助记忆,或引入智能手语设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进一步探索家庭与学校合作模式,使学生在更广泛的生活环境中巩固所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晓华.《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王丽.《行为习惯养成与特殊教育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