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九江市文旅品牌影响力提升中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黄燕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一、引言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文旅品牌影响力成为地区文旅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九江市坐拥长江、鄱阳湖、庐山等丰富自然景观,以及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如诗词文化、书院文化等。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中,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是九江市文旅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塑造独特品牌形象与拓展有效传播路径,对提升九江市文旅品牌影响力、促进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九江市文旅品牌形象塑造现状分析

2.1 九江市文旅资源概述

九江市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庐山以其雄伟、奇特、险峻、秀丽闻名于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动描绘出庐山的神秘与壮美;长江、鄱阳湖在此交汇,造就了波澜壮阔的水域风光。在人文方面,九江历史悠久,2200 多年的岁月孕育了丰富文化。这里是众多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李白、白居易、苏轼等2000 多位文化名人留下大量诗词佳作。同时,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承载着深厚的书院文化,其教育理念与学术传统影响深远。宗教文化方面,东林寺是佛教净土宗发源地,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2.2 现有文旅品牌形象梳理

目前,九江市推出“悠然庐山・诗画九江”城市文旅品牌。这一品牌尝试融合九江的山水风光与诗词文化,传达出九江悠然闲适、诗意如画的城市气质。在品牌视觉形象上,以庐山标志性山峰轮廓、长江与鄱阳湖的蓝色水系,搭配古典诗词字体,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符号。在品牌活动方面,举办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借助电影艺术与庐山浪漫氛围,吸引众多游客;开展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结合九江的茶文化与泉水资源,展示城市特色。

2.3 品牌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虽然九江在文旅品牌形象塑造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品牌形象特色不够鲜明,在众多山水旅游城市中,“悠然庐山・诗画九江”品牌形象未能充分突出九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易被游客忽视。其二,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足,九江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如开埠文化、军事文化等尚未有效融入品牌形象,导致品牌文化底蕴展现不够全面。其三,品牌形象缺乏连贯性与一致性,不同景区、不同宣传活动中,品牌形象呈现存在差异,使游客难以形成统一深刻的品牌认知。

三、九江市文旅品牌传播路径现状分析

3.1 传统传播渠道运用情况

传统媒体方面,九江市借助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文旅宣传。在省级、市级电视台投放旅游宣传片,展示九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吸引本地及周边地区游客。报纸、杂志则通过专题报道、旅游攻略等形式,介绍九江的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等。举办旅游推介会也是重要传播方式,在国内主要客源地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九江文旅推介会,邀请当地旅行社、媒体等参加,介绍九江文旅资源与产品。与旅行社合作同样是传统传播的重要手段,九江各景区与全国各地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旅行社的线路推广,吸引游客前来旅游[2]。

3.2 新媒体传播渠道运用情况

在新媒体时代,九江市积极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官方旅游网站与社交媒体账号建设方面,开通“九江文旅”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及时发布旅游资讯、活动信息、景区优惠等内容。利用短视频平台方面,制作大量精美的九江旅游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九江的美景、美食、民俗文化等,吸引用户关注与互动。直播带货与线上营销活动也有所开展,通过网红直播带货,推广九江的旅游产品与特色纪念品;举办线上旅游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

3.3 传播路径存在的问题

尽管九江在文旅品牌传播上运用了多种渠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传播渠道整合不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强大传播合力。新媒体运用不够充分,虽然开通了新媒体账号,但内容创新性不足,多为传统宣传内容的简单移植,缺乏与用户的深度互动。在国际传播方面,存在传播渠道有限、内容缺乏国际吸引力等问题,难以提升九江文旅品牌的国际影响力[3]。

四、九江市文旅品牌形象塑造策略

4.1 精准定位品牌形象

九江的诗词文化如同散落江湖的珍珠,2000 多位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万余首传世佳作。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白居易眼中“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浔阳夜色,苏轼口中“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水哲思,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可围绕诗词构建三层体验场景:在庐山花径公园打造“诗词碑林长廊”,青灰色石碑上镌刻经典诗句,游客触摸石碑即可通过二维码聆听名家朗诵;在甘棠湖畔复原“浔阳江头”场景,每逢月夜上演《琵琶行》实景演出,演员着唐装演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诗境;在白鹿洞书院开设“诗词研学工坊”,游客可亲手拓印诗词碑刻,或在文人雅集中尝试创作七言绝句,让千年诗词从古籍中走出,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符号。

庐山的雄奇、长江的壮阔、鄱阳湖的浩渺,构成九江独一无二的山水矩阵。在庐山,可沿山脊线规划“五老峰徒步道”,沿途设置观景台,游客登顶可俯瞰云海翻涌,远眺长江如练;在长江九江段推出“江豚观测游船”,透明船底舱可直观江豚嬉戏,船舷边配备生态解说牌,让休闲观光与科普教育结合;在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湿地生态骑行道”,千亩芦苇荡中铺设木质栈道,骑行者可停驻观鸟屋,用望远镜捕捉白鹤、小天鹅的身影。此外,可在庐山西海打造“山水疗愈度假村”,临湖修建温泉泡池,游客浸泡在暖汤中,远眺青山如黛,近听水波轻拍,将“悠然”的度假理念融入每一处山水体验场景。

4.2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九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进一步挖掘诗词文化,在景区打造诗词主题景观,如在庐山建立诗词碑林,刻上文人墨客描写庐山的诗词;举办诗词文化节,邀请国内外诗词名家参与,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对书院文化,可恢复白鹿洞书院传统讲学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书院教育氛围;开发书院文化研学产品,吸引学生群体。对于宗教文化,以东林寺为依托,开展佛教文化体验活动,如禅修、诵经等,传播佛教文化。此外,还可挖掘开埠文化、军事文化等,在九江老城区建设开埠文化博物馆,展示九江近代开埠历史;在军事遗址处设立军事文化展示区,介绍九江的军事历史[4]。

以白鹿洞书院“鹿”元素为核心,设计鹿先生卡通形象,开发书院主题文具、书签、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在书院周边建设书院文化创意园,吸引文创设计企业入驻,打造从 IP 孵化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参考苏州平江路 " 书院文化街区 " 模式,在九江市区打造书院文化主题商业步行街,植入活字印刷体验、传统手作工坊等业态。

4.3 提升品牌形象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建立统一品牌形象管理体系,由专门部门负责品牌形象的规划、设计与推广,确保在不同景区、不同宣传渠道中,品牌形象的视觉符号、宣传口号、品牌故事等保持一致。例如,所有景区门票、宣传海报、官方网站等,都统一使用“悠然庐山・诗画九江”品牌标识与宣传语。规范景区服务标准,从景区工作人员着装、服务流程到景区环境维护,都按照统一标准执行,让游客在不同景区都能感受到一致的优质服务,从而强化品牌形象认知。加强品牌形象传播的协同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宣传内容、宣传节奏上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品牌形象传播矩阵[5]。

年轻游客热衷在旅行中寻找“可晒性”体验。可在庐山西海建设“水上运动基地”,香蕉船、尾波冲浪等项目旁设置网红打卡点,彩色浮桥、透明秋千成为天然拍照背景;将九江老城区的民国建筑改造为“1921 文创街区”,墙面绘制巨型诗词涂鸦,街头艺人弹奏融合琵琶元素的流行音乐,潮牌店与传统茶铺比邻而居;在鄱阳湖星空营地推出“诗词主题露营”,夜晚举办露天电影放映,中场穿插“诗词飞花令”游戏,获胜者可获得定制文创周边,让年轻人在山水间找到“潮玩 + 文化”的双重共鸣。

针对偏爱深度文化体验的中老年游客,可设计“寻踪诗路”主题线路:从白居易被贬谪的琵琶亭出发,乘船游览长江,抵达石钟山时聆听“噌吰如钟鼓不绝”的地质奇观讲解;在白鹿洞书院安排“仿古讲学”体验,游客身着儒衫,在礼圣殿聆听学者解读《论语》,参与“曲水流觞”雅集;在东林寺设置“禅修半日营”,跟随僧人诵经、抄经,在袅袅檀香中感受佛教净土宗的文化底蕴。行程中配备文化讲解员,每处景点都串联历史典故与诗词背景,让中老年游客在慢游中完成对九江文化的深度解码。

五、结语

九江市文旅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品牌形象塑造与传播路径优化。通过精准定位品牌形象,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形象连贯性与一致性,可塑造出独特、富有吸引力的文旅品牌形象。在传播路径上,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拓展国际传播渠道,能够扩大品牌传播范围,增强品牌传播效果。未来,随着九江市文旅品牌形象的不断优化与传播路径的持续拓展,其文旅品牌影响力将不断提升,推动九江文旅产业迈向更高水平,在全国乃至国际文旅市场中占据更重要地位,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佳乐 . 地方文创品牌形象塑造研究 [J]. 声屏世界 ,2024,(14):75-77.

[2] 陈丹. 文旅怀旧文化品牌策略研究 [D]. 导师:谢志鹏; 陈晓东 . 华中师范大学,2024.

[3] 沈捷 , 刘慧宇 . 九江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24):20-22.

[4] 严宽荣 . 科技赋能九江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J]. 西部旅游 ,2023,(14):37-39.

[5] 潘熙宁 . 九江市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N]. 九江日报 ,2019-07-24(007).

2025 年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九江市文旅品牌影响力提升路径研究》立项。项目编号 :25YB054,项目类别 : 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