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应心怀博爱
刘国容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
“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没有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句在教育界广泛流传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老师的关键。
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最纯洁的情感,它代表着无私奉献;它又是“超凡脱俗”的,因为这种爱,与血缘无关,与私利无关,却能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关爱学生呢?
一、了解、关注学生。
爱学生就应该去了解他的点滴,包括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交友、情绪变化等等。这是一个老师避免“错爱”学生的前提,也是一个教师借助爱提高学生成绩、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
为了了解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找每个学生聊天谈话,交流思想。爱学生,仅靠了解还不够,还应该去关注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是需要和被关注和被重视的。所以,关注学生,就要做到“目中有人”。然而,在实际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的眼中只有教材、作业、考试成绩单,而唯独没有学生。
眼里没有学生,又从哪里去谈爱学生呢?所以,教师就应该去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去关注他们的每一句话,这样,教师才能知道怎样去爱他们,才能有的放矢的给予他们所需要的爱
二、尊重学生
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学生当然也一样。美国教育家艾马逊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该“像对待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就应该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就应该认可其独立的个性与人格。
尊重学生,必须表现在尊重学生的权利上。学生作为公民的一员,同样享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学习、生活、选择、自主的权利。
尊重学生,就应该平等的对待他们,就应该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让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与尊严。
而作为教师,只有时时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你的爱,并且加倍回报你的爱。
三、赏识学生
赏,即欣赏;识,即认识、发现。赏识学生就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进行及时的赞赏。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名师都有双慧眼,能发现学生的一技之长,并且让这一技之长在教师的关爱下得以发扬。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间均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承认他们的差异,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不要以一种模式、一个标尺去苛求学生。
四、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的爱与母爱是有区别的,他的爱更深厚、宽广,他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的特殊关爱,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过分的溺爱学生,尤其是对待优生,不能对他们的过错、缺点视而不见;更不能对犯小错的“后进生”严加管教。这样的“爱”只会产生副作用,或者弱化优秀生的自控能力,或者让“后进生”认为教师不公平,甚至与教师对抗,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所以教师不要忘记 “严师出高徒”。
五、无私的帮助学生
生活中谁都可能遭遇困难,更何况是学生呢?通常学生的困难主要是学习上的,但是家庭生活中的困难也为数不少,同样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大多数教师都会责无旁贷的予以解决。而对于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呢?可能有一小部分教师就忽略了,但这却是万万不可的。
因为对学生生活上的帮助,可以让师生间产生情感的碰撞,能让学生从逆境中站起来,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所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做到有爱有心之人,要经常给困难生“雪中送炭”。
六、提升自身素质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爱学生的教师首先要爱自己。一个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自爱的教师,又怎么能去爱学生呢?所以,为了更好的爱学生,我们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塑造美好的心灵。
此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无法“传道、授业、解惑”。更何况,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身就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是最有说服力的榜样。
总而言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宽广的,是最有力量的。只要有爱,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爱,让学生生尽情地享受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