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王文强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272200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将教材中的单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单元内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及评价等进行系统规划与整合。单元整体教学并非简单的课时累加,而是基于单元主题深入挖掘知识内在逻辑,以整体架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连贯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重要性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整体设计,学生能清晰把握加、减、乘、除运算间的关联及运算规则。通过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能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基于单元整体备课可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资源,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

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研读不深入,未能准确理解单元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设定要么过于宽泛笼统,缺乏明确指向性与可操作性,要么过于关注知识技能目标,忽视数学思维、情感态度等目标的融合,导致教学目标片面,难以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学生综合发展。

2. 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编排顺序,未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与有效整合。各知识点孤立教学,学生难以察觉知识间内在联系,无法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如在“图形的认识”单元,若按教材逐课时教不同图形,学生可能仅孤立认识图形特征,而难以理解图形间的转化与共性。

3. 学习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缺乏整体规划,活动间逻辑联系不紧密,未形成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活动序列这些问题也是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活动形式单一,多为传统讲授与练习,缺乏探究性、趣味性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被动,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4. 教学评价不全面

教学评价多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查,常以纸笔测试为主,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教师评价,缺少学生自评与互评,无法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不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作用,难以促进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

三、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策略

1. 精准定位单元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单元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要求,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细致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认知特点,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观测、可操作的子目标。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可将目标细化为理解分数意义、读写分数、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等具体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精准落地。

2. 深度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还要有效梳理单元知识脉络,分析知识点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知识网络。依据知识关联与学生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合理重组与拓展,打破教材课时限制。如进行“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时,可整合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内容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数学史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精心设计单元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还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系列逻辑连贯、层次递进的学习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化,通常可以包括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数学游戏、实践操作等等。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设计“制作长方体纸盒”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长方体特征与表面积计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要注重活动开放性与挑战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4. 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还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综合运用课堂观察、作业评价、测验考试、项目式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如小组合作后开展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还重视数学思维、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等。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评价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深度整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完整知识体系中学习数学,培养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学生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娇 . 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 [D]. 沈阳大学 ,2024.[2] 缪佳怡 . 基于学习进阶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6):28-31.[3] 杨晋 .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J]. 情感读本 ,2024(5):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