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流动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孙琳琳 李冰通讯作者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传承人则是非遗存续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常态化,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逐渐从传统社区流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这一现象对非遗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平衡传承人流动与非遗保护的关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传承人流动的现状与特点
(一)传承人流动的分类
1. 代表性传承人:由政府认定并给予津贴,流动形式以讲学、展演、培训为主,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例如,云南傣族剪纸国家级传承人邵梅罕曾多次赴美国、墨西哥展览作品,并在高校授课。
2. 非代表性传承人:未获官方命名但掌握技艺的群体,多因生计压力流向城市务工。例如,彝族民歌传承人余学光的徒弟中,多数人选择在大城市的彝族餐厅或民俗村演出。
3. 一般性传承人:普通社区成员,流动规模最大,常因经济原因离开传统社区,导致非遗实践人数锐减。
(二)数据与案例支撑
1. 代表性传承人:截至2018 年,文化部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占 845 名(总 3068 名),其流动多依赖政府组织的交流活动。
2. 非代表性传承人:西南地区非遗传承人中,非代表性传承人数量远超代表性传承人,但流动后回流率不足 30% ,多数转向旅游业或城市服务业。
3. 典型个案: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培焕指出,年轻传承人外出打工导致 乡村非遗传承断层,仅有少数进入专业歌舞团。
三、传承人流动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文化传播与创新
案例:傣族剪纸传承人邵梅罕通过国际展览和高校教学,将非遗技艺推广至全球,并融入现代审美设计。
数据:云南昆明市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景区展演,带动非遗项目知名度提升40% 以上。
2. 经济收益反哺传承
案例:彝族民歌传承人余学光通过在旅游景区表演,月收入达1500 元,远高于传统农业收入,部分收入用于培养新徒弟。
(二)消极影响
1. 传承断层与社区空心化
数据: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合声附唱者流失率达 60% ,导致集体性传承难以为继。
案例: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人外出务工后,乡村非遗活动参与度下降 70% 。
2. 文化异化与商业化风险
案例:部分非遗技艺为迎合市场需求,过度简化传统工艺,如藏族唐卡绘制流程被缩短以提高效率。
四、传承人流动的原因分析
经济因素:传统社区经济发展滞后,非遗传承人难以通过技艺维持生计。例如,云南黎族织锦传承人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远低于城市务工收入。
社会环境变化: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教育,对传统技艺兴趣减弱。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愿意学习非遗的比例不足 15% 。
政策导向偏差:部分地区过度强调非遗的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内涵的保护,导致传承人流动方向单一化。
五、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传承人流动补偿机制,对流出传统社区的传承人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鼓励技术回流。例如,四川巴塘弦子舞传承人通过“采风 + 培训”模式,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舞蹈。其次是加强非遗社区保护,将非遗传承纳入乡村振兴规划,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提升传承人本地就业机会。例如,海南黎族织锦依托乡
村旅游,使传承人收入增加 50% 。
(二)合理引导传承人流动
建立“双向流动”机制,鼓励传承人外出交流的同时,推动技术回流。例如,四川巴塘弦子舞传承人通过“采风 + 培训”模式,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舞蹈。优化流动政策,对跨省流动的传承人提供税收减免或补贴,支持其返乡创业。
(三)加强非遗社区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发展非遗文旅产业,提升传承人本地就业机会。例如,海南黎族织锦依托乡村旅游,使传承人收入增加 50% 。完善传承人保障体系,将非遗传承纳入医保、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缓解传承人后顾之忧。
(四)推动数字化与教育结合
建立数字传承平台,对濒危非遗项目进行全景记录,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已建成虚拟现实数据库,吸引年轻群体学习。强化学校教育,将非遗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培养潜在传承人。例如,云南高校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双向教学”,学生参与非遗创新设计的比例提升至 60% 。
(五)推动教育与传承结合
强化学校教育,将非遗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培养潜在传承人。例如,云南高校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双向教学”,学生参与非遗创新设计的比例提升至 60% 。建立师徒传承激励机制:对收徒传艺的传承人给予奖励,缓解“无人愿学”的困境。
(六)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传承
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对濒危项目进行全景记录,如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已建成虚拟现实数据库,吸引年轻群体学习。发展线上传承模式,通过直播、短视频平台推广非遗技艺,扩大受众范围。例如,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已吸引数百万用户参与。
(七)促进文化生态整体保护
保护非遗原生环境,将非遗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避免过度商业化。例如,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恢复了传统演唱场景。推动跨区域协作,建立非遗传承人流动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技艺交流与资源整合。
六、结论
传承人流动是少数民族非遗保护面临的现实挑战,需以“动态平衡”为原则,既尊重传承人的自主选择权,又通过政策引导和文化创新维系非遗生命力。未来应重点关注传承人回流机制与社区文化生态修复,让非遗在流动中实现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 陈东 . 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川西藏区为例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8,(05):16-25.
[2] 李虎 . 论传承人流动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8,38(05):40-44.
[3] 冯莉 . 传承人调查认定看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J]. 青海民族研究 ,2010,(04):31-36.
[4] 申遗与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流动 [EB/OL].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4-03-17.
作者简介:
孙琳琳,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李冰( 通讯作者),女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