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
余静
将军路幼儿园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学前阶段是幼儿生活习惯、个性品质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生命的来源,掌握社会交往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热爱生命,形成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将军路幼儿园大班80名幼儿、4 位幼儿教师以及幼儿进行调查,聚焦课堂中的教师教学策略,并结合教师和家长的意见,运用绘本设计实施相关教育活动,引导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绘本教学活动 大班幼儿 阳光生命教育 策略研究
1 .背景资料
1.1 社会环境
国务院在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应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儿童讲故事,从诞生之初就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充满了想象和个性,温情浪漫,多姿多彩,受到幼儿喜爱。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绘本的价值和功能,教师也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绘本教学,绘本教学已成为幼儿园语言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中提到,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是幼儿在与周围物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在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应当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和亲历体验,关注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设积极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1.3 现实意义
自2020年起,我园就以绘本为载体,开展了“阳光生命教育”的园本课程研究。小班、中班、大班各年级组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选择绘本,每月一大主题,每周一小主题,紧紧围绕着“阳光生命教育”[1]这一核心理念组织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孩子们的看图、读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每月以年级为单位还形成了自己的园本绘本。
2.概念界定
2.1 绘本教学活动
一般来说,我们将集体教学活动分为五大领域,即: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本文中所说的绘本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教学上的领域限制,以绘本内容为主题,充分挖掘、利用绘本中的丰富资源,以幼儿经验的整体性为主导,多领域融合的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2.2 阳光生命教育
阳光生命教育理念植根于阳光教育与生命教育理念[2],是该园结合本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幼儿园周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生成的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研究思路
为了对幼儿园绘本教学有更直观的了解[3],笔者以课堂实录与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看似“热闹”而“充实”的活动背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也是许多教师平时在组织绘本教学时经常会出现的问题。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教学活动组织的方式,笔者将从绘本分析、教师引导和幼儿表现三大方面进行研究,下面是本研究对三个绘本教学案例的具体分析。
4.现状描述与分析
4.1 绘本分析
一本好的绘本给予了孩子更多深入探索的空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更加深刻隽永,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就应当充分理解所选绘本中的深刻含义。从2021年3月至今,我园共开展了七大主题的园本课程活动,共21本绘本,具体情况如下:
4.1.1重视绘本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出,教师对于绘本分析是十分重视的[4],大部分教师会在教学活动前了解绘本。通过对教师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在选择绘本后,大班组的教师就选择的绘本先进行绘本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1)绘本的内容及阅读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绘本内容是否与本周子主题相符
(3)从绘本中可以迁移出哪些有益于幼儿的经验,包括情感体验、科学常识、社会经验等。
4.1.2教师对绘本分析的途径比较单一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教师进行绘本分析的途径比较单一,大多依赖自身的经验来研读绘本,网络以及教研会对于教师进行绘本分析的帮助不大。例如绘本《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在进行绘本分析时,教师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了“原来爸爸是在给我讲数学题”这一戏剧冲突上,而忽略了作者在编写这本绘本时更加深层次的含义:一方面,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大多呈现出“无效陪伴”的状态;另一方面,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的中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着重于幼儿探讨了绘本1-12页中,“爸爸一遍又一遍的向我展示怎样飞,而我却一直摇头,爸爸总会安慰我没关系,我再飞一次给你看”的原因,而忽略了幼儿对父爱的体会以及提高家长对于陪伴的重视。
4.2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环境、动作、语言、神情等等,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以绘本为依托的园本课程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引导方式来源于生动的语言。基于此,笔者以绘本《我从哪来》第一课时的课堂实录中教师提问时的引导为重点展开如下分析:
4.2.1重点提问准备充分,非重点提问占比过多
在绘本《我从哪来》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备课充分,熟悉各个环节的重点提问,在提问时注重开放性提问方式,课堂效果较好,但是通过表三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非重点提问占比较多。
4.2.2对幼儿的回应多以点评、总结性语言为主
“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5],是幼儿园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的重要保证。在此次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更注重绘本的把握与过程的预设,从而忽视了“回应”的研磨推敲,造成回应流于形式,停于表面。主要表现为:教师不会用各种回应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缺乏回应的艺术,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影响了互动行为的连续性;教师虽有主动回应的意识,但不善于捕捉幼儿回应中的价值点,以致失去教育良机。
4.3 幼儿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5-30分钟。”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注意力水平的发展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存在主导性影响,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为了更好的量化幼儿在一堂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笔者以幼儿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为标准,记录80名幼儿在绘本教学活动《小蜜蜂安检》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变化。
(高度集中: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表情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比较集中:眼神注视老师,对于教师的提问有回应;不太集中:偶尔回应教师的提问;不集中:脱离课堂活动或者做小动作)。
5.策略总结
5.1 丰富教师进行绘本分析的途径
5.1.1充分发挥教研会的作用
教研会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向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从而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在与教师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由于教研会的举行时间是每周四,以总结本周教学活动为目的召开的,教师难以将教研会中讨论得出的经验何理解转化为可以在本次子主题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教研会的指导意义:
增加绘本分析的研讨环节。每周的教研会除了总结本周的教学活动情况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展开对下周所使用绘本的分析。
头脑风暴,集体分析绘本。打破以往以年级组为单位的绘本分析限制。该园教师大多有三年以上的执教经验,对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都有一定了解,加之每位教师的喜好、阅历、见解有所不同,大家集思广益更利于打通思路,让绘本分析更加深刻。
5.1.2充分利用外界资源
除了调动幼儿园内部资源,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之外,还可以成分利用外部资源,如:网络资源、专家授课、片区交流等。
5.2 减少非重点性提问,把课堂还给孩子
5.2.1鼓励幼儿主动发问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比例远远高于幼儿。教师常常以问题的方式进行驱动,通过抛问、接问、反问、追问来达成教学目标。而幼儿发起的提问往往是教师问题的承接、质疑与思索,有一定的被动性。《3-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有“主动发问、主动探究”的权利,教师必须更多地为幼儿创设发问互动的机会。以关怀、接纳的态度,去倾听、去鼓励、去引导幼儿,将生成性师幼互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或呈现的鲜活案例作为素材,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延伸主题发展。
5.2.2注重提问的目的性,突出重点
幼儿的思维往往会存在较为肤浅、缺乏深度的缺点,因此教师在提问要紧扣主题,目的性要明确,不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也不要被幼儿发散到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如绘本《我从哪儿来》第一课时的课堂实录中,第一幅图可提问:“妈妈有个大肚子,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的?”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引到“怀孕”这一话题上,而不必去讨论 “这是谁?她的肚子像什么?”分散幼儿的关注点。同时,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有次序地观察。从一部分观察到另一部分,使幼儿能有目的地、投入地感知活动内容,形成有效应答的氛围。
5.3 多角度给予幼儿回应
5.3.1重视生成性回应
生成回应是指超出教师意料和准备的、创生出来的回应。相较于预设回应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挑战性,也更强调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对活动起到充实与拓展的作用。活动能迂回进行,主要归功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把握,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知识关键处、理解疑难处,做到心中有目标,回应有方向。当然在幼儿园活动中,更多的是生成性回应,教师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有效调控。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回应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因素,生成回应是活动开展的现实反映和必要补充。
5.3.2个体回应与群体性回应相兼顾
个体回应是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求和问题等面向个别幼儿的回应。而群体回应是教师面向全体或小组幼儿整体进行的回应。我们要两者统筹兼顾,有差别地与每个幼儿进行适时、适度、适宜的回应互动,最终实现全体幼儿的互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形式入手,多采用分组教学或小组活动的方式与集体教学交融,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当然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更要创设各种机会,与个别幼儿进行互动,使个别与共性得到有机结合与促进。
5.4 合理安排活动重难点,吸引幼儿注意力
大班幼儿的注意力具有缺乏目的性和指令性、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对活动缺乏持久的兴趣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时间短暂,并且他们注意的对象会随着自己的兴趣很快转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思考如何改进教育活动方法、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甚至调整教育内容和目标,让教育活动以符合幼儿需要的方式来展开。例如在绘本教学活动《小蜜蜂安检》中,教师可以利用前期幼儿注意力较集中的特点,先通过观看安全视频,引导幼儿有意识的思考归纳:哪些行为和场合是危险的?有哪些防溺水、防火灾的方法?等等,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将活动重难点前置,从而达到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1-52.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D].
[3] 姚雪姣.儿童绘本教学现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1.
[4] 康长运.幼儿图画书阅读过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顾晓洁."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新课程:综合版 3(2019):2.
作者简介:余静(1988.12.10),女,湖北,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