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探究

作者

王敏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现状,分析当前教学环境中存在问题,提出创新方法与实践路径,探索评估体系及优化策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显著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然而需要克服技术应用表层化、资源整合不足等困境。通过构建智慧课堂环境、开发数字化资源、优化评价机制等措施,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推动高中数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堂融合

引言: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面临前所未有变革,信息技术成为推动教育创新重要力量。高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抽象性与理论性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理解困难,而信息技术凭借其直观性、交互性等特点,为数学教学提供全新可能。本文旨在探究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现状,分析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提出创新方法与实践途径,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从而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信息技术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问题探讨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效,多媒体设备普及率不断提高,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教师运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意识逐渐增强。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使传统课堂焕发活力,数学建模软件工具让抽象概念形象化呈现,大数据分析辅助个性化学习方案制定成为可能。

然而实际应用中仍存诸多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技术应用停留表层,许多教师仅将信息技术作为展示工具,未能深入挖掘其教学价值,缺乏对学生思维激发;其二,教学资源整合不足,虽有众多数字资源,但质量参差不齐,针对性不强,教师筛选优质资源能力欠缺;其三,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设计基于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其四,硬件设施更新缓慢,部分学校网络环境受限,影响教学实施效果;其五,缺乏系统评价机制,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效果评估标准不明确,难以科学指导实践。上述问题不仅制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深度,也影响学生学习体验质量,需要寻求破解之道。

二、信息技术支持高中数学课堂的方法创新,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课堂带来众多创新可能,现代教学环境中,虚拟仿真技术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呈现,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针对学生薄弱环节提供精准指导,大数据分析助力教师掌握班级学情。微课模式让传统教学方式焕发活力,数字化工具使函数变换、几何证明直观可视。项目学习法融合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精神。混合式教学策略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空间拓展至课外,学习时间更加弹性,满足不同学习需求。协作学习平台促进小组交流,云端资源库富集教学材料,为课堂教学提供强大支撑,推动教学方式根本变革。

以苏教版必修二第十一章《余弦定理》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借助相关软件构建互动探究环境。课前,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基本概念背景,了解从勾股定理扩展到余弦定理过程;课中,教师利用软件创建可操作三角形模型,学生通过拖拽顶点改变角度大小,软件实时计算各边长度与角度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余弦定理规律。随后分组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虚拟测量实验,收集数据验证余弦定理在不同三角形中应用情况。教师通过互动白板展示余弦定理三种不同形式,并引导学生运用AR实景叠加技术测量校园实际物体间距离,解决测量不可直接到达点距离等实际问题。课后,学生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设计余弦定理应用案例,上传至班级云空间共享交流。此教学模式将抽象公式与现实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建立几何直觉,理解余弦定理实际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信息技术助力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评估,优化策略

信息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学评估带来革新机遇,全面客观评价教学效果。智能评测系统能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进度,收集互动数据、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多维信息,形成个性化学习画像。学习分析技术挖掘数据背后规律,精准识别知识掌握盲点,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电子档案袋记录学习全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变化,弥补传统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缺陷。多元评价模式融合自评、互评、师评,构建立体评价体系,全方位反映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分析平台监测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反馈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持续改进循环。校本研修社区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集体智慧推动教学方法优化,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以苏教版必修二第十四章《抽样》教学为例,教师需要构建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评估学习成效。课前,学生通过在线调查问卷了解抽样基本概念,系统自动生成预习知识地图。课堂上,教师利用模拟仿真软件演示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不同抽样方法特点与适用情境。学生分组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校园微调查项目,如食堂满意度、课余活动参与率等主题,通过不同抽样方法收集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比较各种抽样方法优劣。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云端协作工具实时共享调查发现,全班共同讨论样本代表性问题与误差来源。课后评估环节,学生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制作调查报告,上传至班级统计实验室网站;同时智能评测系统根据学生操作过程与结果分析,生成能力报告,包括抽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结论推断能力等维度。此教学方式将抽样统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统计思想与实证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数据素养全面提升。

结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通过分析现状问题,提出创新方法,建立评估机制,能够实现两者有机结合。技术应用需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形式主义;资源开发应注重针对性,满足学科特点需求;教师培训必须强化实践,提升应用能力;评价体系应多元完善,指导持续改进。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深化融合层次,推动高中数学教育变革与创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数学素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华志安.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6):79-81.

[2]高芹.高中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1):22-23.

[3]陈鹏.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分析[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四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阳江市阳西县第二中学;,2021:36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