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优化设计研究
丁天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范各庄矿业分公司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一、引言
井下装载机作为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作业的关键设备,其工作机构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进度与质量。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作业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在效率、可靠性、能耗等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因此,开展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优化设计研究,对于提高地下工程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结构与原理分析
(一)工作机构组成结构
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主要由动臂、摇臂、连杆、铲斗以及相应的液压系统等部件组成。动臂作为工作机构的主要承载部件,一端与车架铰接,另一端通过连杆机构与铲斗相连,其长度和角度的变化直接影响铲斗的工作位置和作业范围。摇臂和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用于传递动力并实现铲斗的翻转动作,确保铲斗在装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平稳性。铲斗则直接与物料接触,其形状和尺寸设计对装载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液压系统为工作机构的运动提供动力,通过控制液压缸的伸缩实现动臂的升降和铲斗的翻转。
(二)工作原理
井下装载机在工作过程中,液压系统驱动动臂液压缸和转斗液压缸动作。动臂液压缸的伸缩使动臂绕其与车架的铰接点转动,从而改变铲斗的高度和作业深度。转斗液压缸的伸缩则通过摇臂和连杆机构带动铲斗绕其与动臂的铰接点转动,实现铲斗的装载和卸载动作。在装载阶段,动臂下降,铲斗插入物料,转斗液压缸收缩使铲斗翻转装料;在运输阶段,动臂提升,将物料运送至指定位置;在卸载阶段,转斗液压缸进一步收缩,铲斗翻转完成卸料。
(三)现存问题剖析
当前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导致整机重心偏高,稳定性欠佳;运动学性能有待优化,铲斗在作业过程中的运动轨迹不够理想,影响装载效率和作业精度;动力学性能方面,工作机构在承受较大载荷时,部分关键部件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易出现疲劳损坏,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此外,工作机构的能耗较高,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三、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优化设计策略
(一)结构优化设计
结构优化旨在改善工作机构的整体布局,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一方面,对动臂、摇臂、连杆等部件的形状和尺寸进行重新设计,在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的前提下,减轻部件重量,降低整机重心。采用拓扑优化方法对动臂进行结构优化,去除冗余材料,使其在保证承载能力的同时,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另一方面,优化工作机构与车架的连接方式,增强连接的刚性和稳定性,减少工作机构在作业过程中的振动和变形。
(二)运动学优化设计
运动学优化的核心目标是使铲斗在作业过程中获得更理想的运动轨迹,提高装载效率和作业精度。通过建立工作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分析铲斗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规律,确定影响铲斗运动轨迹的关键参数。运用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对这些关键参数进行优化,使铲斗在插入物料、装载和卸载过程中的运动更加平稳、快速,减少无效运动,提高作业效率。
(三)动力学优化设计
动力学优化着重解决工作机构在承受载荷时的应力分布和动态响应问题,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工作机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应力集中区域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对部件结构进行局部加强或改进,优化材料的分布,提高部件的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同时,对工作机构的液压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合理匹配液压元件的参数,减少液压冲击和振动,提高工作机构的动态性能。
(四)节能优化设计
节能优化作为现代井下装载机发展的核心方向,从工作机构设计端着手可收获显著成效。秉持轻量化设计理念,对动臂、摇臂等部件进行拓扑优化与结构精简,去除冗余材料,在保证强度刚度前提下降低自重,使运动惯性减小,进而减少驱动能量损耗。在液压系统方面,革新控制策略,引入变量泵与负载敏感控制技术,让液压泵输出流量和压力随工作机构负载变化精准调节,杜绝“大马拉小车”式能量浪费。同时,优化工作机构运动轨迹,规划更合理作业路径,减少无谓加速减速,提升动作连贯性,全方位降低能耗,提升整机能源利用率。
四、优化设计效果评估
(一)性能指标评估
优化设计完成后,需对工作机构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比优化前后工作机构在结构稳定性、运动学性能、动力学性能以及节能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在结构稳定性方面,评估整机重心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不同工况的适应能力;运动学性能评估主要考察铲斗运动轨迹的优化程度、装载效率的提升情况等;动力学性能评估则关注关键部件的应力分布、疲劳寿命等指标;节能效果评估通过对比优化前后整机的能耗水平来进行。
(二)仿真验证
借助虚拟样机技术开展优化后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分析至关重要,通过专业软件构建其虚拟样机模型,该模型能精准还原工作机构各部件几何特征与连接关系。基于此开展全面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模拟如直线装载、转弯卸载等不同典型工况作业流程。仿真过程中可实时获取铲斗位移速度、关键部件受力变化等运动与力学参数,直观呈现优化设计带来的性能改变,有效验证优化效果。同时深度剖析仿真结果,排查部件间是否存在运动轨迹交叉干涉、动作时序不协调等隐患,精准定位问题根源,为后续设计迭代优化指明方向。
(三)可靠性评估
可靠性评估对优化后的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鉴于井下环境复杂多变,存在高温、高湿、粉尘大等状况,且工作机构需承受频繁、高强度载荷,故评估时需全面考量使用环境与载荷特点。运用故障树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可靠性分析方法,对关键部件如动臂、液压缸等及整体系统展开评估。深入剖析可能导致失效的设计缺陷、制造误差、过载运行等因素,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如优化部件结构、强化制造工艺。并制定科学维护策略,如定期检修、及时更换易损件,以提升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五、结束语
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优化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结构、运动、动力以及节能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对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的结构与原理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其现存的主要问题,并从结构优化、运动学优化、动力学优化以及节能优化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经过性能指标评估、仿真验证和可靠性评估,验证了优化设计的有效性。优化后的工作机构在结构稳定性、运动学性能、动力学性能以及节能效果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井下装载机的整体性能和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结合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工作机构的自适应优化,推动井下装载机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 , 李晓峰 , 王瑞刚 . 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动力学特性分析与优化研究 [J]. 矿山机械 ,2023,51(03):45-50.
[2] 赵宇轩 , 刘志强 , 陈建华 . 基于虚拟样机的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运动学仿真与优化设计 [J].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22,38(06):189-193+198.
[3] 孙海涛 , 杨帆 , 周振华 . 井下装载机工作机构轻量化与节能优化研究 [J]. 工程机械 ,2021,52(07):1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