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探究
罗亚洲
天柱县第六小学 556600
摘要:本文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问题,分析当前融合现状及存在困境,提出实践策略与应用路径,构建创新评价机制与保障措施。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提升教学效果。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资源平台建设、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是推动二者深度融合关键举措,为新时代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小学美术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已成为课程改革重要方向。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是重要教学工具与手段,如何与美术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判断等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问题。通过探索两者融合路径,提出可行性策略,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推动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讨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普遍实践。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拓展美术鉴赏视野。部分学校引入数字化绘画工具、在线资源库等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作兴趣激发。然而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应用层次较浅,多停留于辅助展示环节,未能深入教学全过程;教师信息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有限,难以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设备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制约融合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使用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规划,造成技术运用碎片化现象;评价机制不完善,缺少针对融合教学效果科学评估标准。
这些问题制约着二者深度融合,影响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从教学实践看,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技术手段,忽视美术学科本质,导致“技术围困艺术”现象;另一方面,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排斥新技术应用,影响创新教学推进。学生层面,信息技术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美术学习浅表化,缺乏深度思考与实践体验,不利于审美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实现二者有机融合,成为有待解决现实难题。
二、信息技术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与应用路径
针对现状问题,从几方面构建信息技术赋能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明确融合目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避免技术应用无目标性。具体实践中应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创意表达、视觉沟通等能力培养设计教学活动,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本质。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技术+美术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借助微课、数字资源等预习知识点,课堂时间聚焦实践创作;或运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主题创作,培养综合能力。拓展教学空间,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建立网络学习社区、云端作品展示平台等方式,让美术学习突破教室围墙,延伸至家庭社会各场景。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类技术工具。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走进世界名画,身临其境体验艺术魅力;应用增强现实技术,将静态美术作品转化为动态视觉体验;借助数字绘画软件,拓展学生创作途径。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数字资源库。建议学校或教研组建立结构化美术教学资源库,包含各类图像、视频、案例等素材,方便教师调用。强化跨学科学习模式,将美术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巧妙融合,通过信息技术搭建学科融合平台,引导学生从多维角度理解艺术,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拓宽美术学习视野,促进综合素养提升。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环节,让他们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注重技术应用适度性,避免喧宾夺主。教师应基于教学目标选择恰当技术手段,不盲目追求技术复杂度,确保美术学科本质不被技术遮蔽。在实际教学中低年级阶段重点运用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中年级引入简单数字工具辅助创作;高年级则尝试综合性项目,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美术问题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的评价机制与保障措施
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是保障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深度融合关键环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档案袋、学习轨迹记录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美术学习历程,形成发展性评价资料。开发智能评价工具,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作品特点、创作倾向,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引入同伴互评机制,利用网络平台搭建作品展示与评价空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审美表达能力。构建校本评价标准,根据学校特色制定符合本校实际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指标,避免一刀切现象。重视跨学科评价视角,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形成综合素养评估体系,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跨界创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为确保融合有效推进,还需完善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与融合教学设计能力。采用理论+实践模式,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学校应配备必要数字设备与网络环境,为融合教学提供基础保障。特别关注农村学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构建校际共享机制,建立区域性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流通使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容许失败,总结经验。学校管理层应树立正确教育信息化理念,将融合教学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励创新实践。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理解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共同监督学生合理使用电子设备,避免沉迷网络,确保健康成长。
结论: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是教育改革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当前融合现状与问题,提出实践策略与应用路径,构建评价机制与保障措施,形成较为完整理论框架。实现二者深度融合需立足美术学科本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需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完善保障措施,形成长效机制。未来应聚焦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索不同学段、不同主题美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为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指导。
参考文献
[1]谈杨.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9):86-88.
[2]冯霞.深度融合,助力教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路径[J].求知导刊,2024,(17):140-142.
[3]黄婷.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探究[J].教师,2022,(19):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