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刘方易娇

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638019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掐丝珐琅这一传统工艺在当代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实现有效传承与创新,分析其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掐丝珐琅技艺;小学美术教学;传承与创新

引言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制作工艺闻名于世。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项古老的手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因此,将其纳入小学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手工艺术的兴趣。

1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深远而广泛,不仅在于传授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能,更在于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掐丝珐琅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之一,通过在学校美术课上教授这项技艺,可以让学生们直接接触和体验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审美教育与创意启发:掐丝珐琅集色彩之美、造型之巧于一体,它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颜色搭配、图案设计的知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亲手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也能极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手眼协调与耐心培养:制作掐丝珐琅需要细致入微的操作技巧,包括精准地弯曲金属丝形成图案轮廓、填充珐琅料等环节,这些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耐性。这样的练习有利于锻炼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精神。社会情感与团队协作:在一些较为复杂的项目中,可能需要小组合作完成,这时学生间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分工合作,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支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和欣赏他人的长处,这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非常有益。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随着时代进步,掐丝珐琅也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比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来预览图案效果,甚至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作模具等,这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魅力。总之,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也是一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机会,它在培养下一代成为有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

2.1历史文化教育与审美培育

掐丝珐琅,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杰出代表,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掐丝珐琅的学习,首先意味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脉络与艺术演变。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掐丝珐琅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结合具体朝代的特点介绍其风格变迁,如明末清初时期繁复华丽的装饰风格,或是民国初期趋于简约的趋势。这样的历史文化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开拓他们的眼界,激发对美的感知力。例如,当学生了解到掐丝珐琅背后的故事,他们在描绘图案时会更加用心,试图捕捉那些历史的痕迹与情感的流转,使得每一幅作品都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递。

2.2技能传授与创造性思维

传承掐丝珐琅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点,如选材、绘图、掐丝、填色等步骤。在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鼓励他们细心体会每一道工序的独特之处,比如金属丝如何巧妙地编织成细腻的图案,不同色调的珐琅釉如何在高温下融为一体,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效果。同时,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尝试个人化的表达,无论是色彩的选择还是图案的设计,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视角。这种技能加创造性的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他们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3社区互动与文化传播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仅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是应当走出校园,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工作室,与匠人面对面交流,亲身体验掐丝珐琅的艺术氛围,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受。此外,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共同创作掐丝珐琅作品,让家庭成为文化的另一个传承场所。通过展览、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的作品得到展示的机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促进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支持。这种内外联动的形式,使掐丝珐琅不再是一项孤立的艺术活动,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社群的文化桥梁。

3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3.1材料创新与环保理念

传统掐丝珐琅使用的材料通常包括金属丝和珐琅粉,但在现代社会,考虑到环保与可持续性,教学中可以探索更多替代材料,如使用可回收的金属线材,或研发无毒无害的新型珐琅涂料,既保持了传统美感,又符合绿色生活的理念。这样的创新不仅减少了环境负担,还教育学生从小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明白科技进步应服务于人文关怀,艺术创作需兼顾自然伦理。

3.2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为了让掐丝珐琅技艺更加贴近生活,教学不应局限于校园内,而是应延伸至社区。定期举办“开放日”,邀请社区居民前来观摩学生作品,甚至参与现场体验,既能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也能让学生们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发布学生作品,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掐丝珐琅,进而促进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与传承。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创新,不仅要立足于技术与材料的进步,更要着眼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社会价值的提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让这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古今中外的文化纽带。

结语

综上所述,掐丝珐琅技艺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更是培养未来世代文化自信、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我们能够让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掐丝珐琅沙画”在农村小学美术课中的应用[J]. 杨婵娟;黄永海.安徽教育科研,2021(01)

[2]“含苞待放”——掐丝珐琅画在当代发展的困惑与出路[J]. 江寿国.前沿,2012(12)

[3] 掐丝珐琅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性运用. 王旭敏.艺术大观,20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