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

于福香

定兴县第四实验小学072650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思路展开论述,从生活情境挖掘、学科知识融合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三个维度进行探讨。通过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进而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文章旨在提出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

一、挖掘生活情境,构建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熟悉环境,把握周围生活中蕴含数学元素。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家庭生活以及社区资源,创设贴近儿童认知水平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测量、记录过程之中感受数学存在于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例如,组织校园测量师活动,引导学生测量操场长度、教室面积或花坛周长;开展家庭小管家项目,让学生参与家庭购物预算、水电费用计算;策划社区调查员任务,鼓励学生统计小区居民出行方式或垃圾分类情况。这些源于现实场景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使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机会。教师需精心设计任务难度,确保活动既具挑战性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规律,培养观察能力与数感。

构建实践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活动目标明确性与操作性,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相应实践方案。活动可采用小组合作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思考,集体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而非过度干预,给予学生充分探索空间,尊重不同解决路径。例如在学习数据统计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同学们喜爱课外活动类型,从收集数据、整理分类到制作图表、分析结论,全过程参与统计活动;学习分数概念时,可通过切披萨、分水果等具体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分数含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融合学科知识,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应打破学科界限,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整合,构建跨学科学习情境。学科融合过程之中需秉持内容关联性原则,确保知识点自然衔接而非强行捏合。学科交叉可以从多角度展开:结合语文学科,让数学问题融入阅读写作;与科学学科联系,观察自然现象中数学规律;通过音乐学科,感受节奏中数字关系;借助美术活动,探索几何图形美感;结合体育锻炼,测量记录身体变化。跨学科教学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复杂化。学科融合目标不单在于扩展知识面,更在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知识间内在联系。多元学习情境能够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需求,促进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增强迁移运用能力,为今后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中,应当设计校园探秘主题融合活动,将数学、科学、美术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教师先组织学生携带卷尺、笔记本等工具,到校园内寻找各种长方形或正方形物体,如花坛边缘、操场跑道、教室黑板等。学生分组合作测量这些物体边长并记录数据,回到教室后绘制简易平面图表示这些物体形状及尺寸。科学学科融入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校园中存在如此多长方形设计?这些形状有何功能优势?同时结合美术学科,请学生设计理想中校园某处改造方案,要求包含长方形或正方形元素并计算所需材料用量。信息技术融入则通过让学生使用平板电脑或计算器验证测量结果,甚至尝试简单制图软件展示设计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分享各自发现与设计,讨论长方形周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培养解决问题,提升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核心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使学生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难题工具。问题解决过程需经历理解情境、分析条件、制定策略、实施计划及验证结果等环节,每个环节均对学生思维提出挑战。教师应创设贴近生活情境问题,让学生体验完整解决问题全过程。问题设计需具备开放性、挑战性与多元性特点,既有确定答案也包含多解路径或解法,引发深度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之中,不单运用已掌握知识,还需整合多学科信息,灵活调整解题策略。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批判思维及创新意识,通过引导观察、提出猜想、验证假设、归纳总结等思维训练,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学生交流展示环节同样重要,通过语言表达整理思路,倾听他人想法拓展视野,相互评价反思提升能力。教师应鼓励多元解法,肯定不同思路,培养开放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探究习惯与解决问题信心。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中,旅游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极具现实意义与学习价值。教师应当设计“我为家庭策划冬季旅行”主题项目,要求学生利用小数乘法知识制定切实可行旅游预算。活动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旅游规划涉及哪些费用项目,如交通、住宿、餐饮、景点门票、购物等。随后提供若干旅游目标城市基本信息,包括往返车票或机票价格、各类酒店住宿标准、主要景点门票、当地交通费用等参考资料。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先确定出行人数、旅游天数及目标城市,然后根据提供信息计算各项费用:交通费计算需考虑往返票价与人数乘积;住宿费涉及每晚房价、房间数量与住宿天数三者乘积;餐饮费需估算每人每天餐饮标准与总人数及天数乘积;景点游览费则需综合门票价格、交通费用等因素。学生需通过小数乘法运算,精确计算各项支出并控制总预算。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示计算过程与结果,相互提问评价方案可行性与经济性,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价值。此类学习活动将抽象小数运算融入真实旅游情境,学生在计算过程之中体会数学工具价值,培养规划能力与预算意识,同时锻炼小组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实现知识习得与能力提升双重目标。

结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应坚持生活情境引领、学科知识融合以及问题解决导向三大原则。通过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单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还能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创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优化教学设计,使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张媛丽.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研究[J]. 文渊(中学版),2019(4):206.

[2] 朴素.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3):81. DOI:10.3969/j.issn.2095-4751.2017.13.080.

[3] 王天改. 浅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研究[J]. 读与写,2019,16(2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