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写作水平提升的关联分析

作者

曲高磊

河南省南阳市文学理论研究工作室 473000

摘要:在信息爆炸与知识迭代的时代,写作是个体思维、认知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批判性思维作为高阶思维能力,强调对信息的理性分析、审慎评估与独立判断,与写作水平提升存在紧密内在关联。本文从二者核心概念界定出发,剖析批判性思维在写作立意、素材筛选、结构搭建及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机制,揭示当前教学中二者培养脱节的问题,提出课程优化、教法创新与实践强化的协同发展策略,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关联机制;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一、引言

写作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衡量综合素质的关键指标。当前教育从基础教育作文到高等教育学术写作,均强调内容的深度、逻辑性与创新性。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常面临“无话可写”“思路混乱”“观点片面”等困境,根源在于缺乏批判性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分析、论证为核心,能帮助写作者突破思维定式、加工素材、构建逻辑框架,形成独特见解。因此,分析二者关联、探索协同路径,对改善写作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二、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由约翰·杜威提出,初称“反思性思维”,后经发展,罗伯特·恩尼斯的定义获学界认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旨在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其核心特征为“合理性”与“反思性”。

具体而言,批判性思维包含四大核心技能:一是信息识别与筛选能力,从海量信息中定位相关内容,评估其真实性与相关性;二是问题分析与界定能力,清晰把握问题本质、范围及影响因素;三是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运用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构建严谨论证链条;四是观点质疑与反思能力,不盲从权威,多角度审视自身与他人思维,修正不足。

(二)写作水平的核心构成要素

写作水平是多维度能力体系,核心要素包括:一是立意能力,确定主题与中心观点,其深度与新颖度决定文章价值;二是素材组织能力,筛选、整合素材以支撑观点;三是结构构建能力,搭建框架、安排段落,保障逻辑顺畅;四是语言表达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传递思想;五是修改完善能力,审视并优化文章,提升写作质量。

写作各环节均需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作为高阶思维能力,能为写作提供有效思维工具,助力写作水平提升。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对写作水平提升的作用机制

(一)助力立意深度与新颖度提升

立意是写作灵魂,学生“人云亦云”的根源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质疑与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写作者突破思维定式,理性审视传统观点,从新角度提出见解。同时,其问题分析与界定能力可帮助把握问题本质,避免立意表面化或偏离主题,保障立意的深刻性与准确性。

(二)提升素材筛选与整合有效性

素材是观点的支撑,学生素材运用的常见问题(如素材与观点脱节、缺乏真实性),与缺乏信息识别和评估能力相关。批判性思维可助力:素材收集阶段,识别相关信息并评估来源权威性,规避虚假信息;筛选阶段,分析素材与观点的内在联系,选取最优支撑素材;整合阶段,分类归纳素材,形成有条理的素材体系,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优化文章结构逻辑性与严谨性

结构混乱、层次不清等问题,源于学生缺乏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批判性思维可帮助:规划阶段,依据主题设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合理框架;段落安排阶段,分析段落关联,确保过渡自然、逻辑连贯;完善阶段,反思结构漏洞,及时调整优化,提升结构严谨性。

(四)增强语言表达准确性与说服力

语言模糊、论证无力等问题,与缺乏逻辑思维和反思能力相关。批判性思维可助力:语言选择阶段,精准把握词语含义,避免歧义,保障表达准确;论证阶段,运用举例、道理等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修改阶段,审视语言问题,优化表达质量。

四、当前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写作教学的脱节问题

(一)教学目标侧重知识传授,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

传统写作教学多聚焦写作知识(如结构类型、修辞手法)与技巧训练,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例如议论文教学中,教师更关注“论点、论据、论证”结构掌握,却未引导学生质疑论点、评估论据、分析论证逻辑,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文章难以有深度与新意。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环节

多数教师采用“讲解—示范—练习—批改”的传统模式,缺乏批判性思维训练。如素材教学中,教师直接提供筛选好的素材,未引导学生评估素材真实性,也未鼓励自主筛选;作文批改仅关注语言、结构等表面问题,忽视思维过程与观点质量,无法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评价体系片面,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考量

当前写作评价过度关注文章形式(如语言准确性、结构完整性),忽视批判性思维相关指标(如观点深度、论证逻辑)。这种评价导向使学生重形式轻内容,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

五、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写作教学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

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将批判性思维培养纳入写作教学整体目标,明确信息识别、问题分析、逻辑推理、观点质疑等思维要素,在立意、素材筛选、结构搭建、语言表达、修改完善等写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并贯穿教学全程。例如,立意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传统观点、提出独特见解;素材教学中指导学生评估素材真实性与相关性;结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逻辑推理构建严谨框架;修改教学中指导学生批判性审视文章,修正思维漏洞与表达问题,让批判性思维成为写作能力的重要支撑。

(二)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批判性思维训练活动

教师应突破“讲解—示范—练习—批改”的传统模式,设计多样化训练活动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可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围绕写作主题设计挑战性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问题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案例分析法,选取优秀与问题文章,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立意、结构与论证,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辩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辩论,提升观点质疑与逻辑论证能力;互评互改教学法,引导学生互评作文,在审视他人文章优缺点的过程中,同步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能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纳入批判性思维指标

为引导学生重视批判性思维,需在现有评分标准基础上,增加观点质量(深度、新颖度、与主题契合度)、论证逻辑(严谨性、论据真实性与关联性)、思维创新性(独特见解、新视角)等核心指标。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评价中深化批判性思维。教师反馈时,不仅指出语言、结构等表面问题,更要深入剖析学生思维过程的不足,给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助力学生通过反思实现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能力的双重提升。

六、结论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水平存在紧密关联,能为写作各环节提供思维支撑,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当前写作教学中二者培养脱节,制约学生写作提升。需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将批判性思维培养融入写作教学全过程,实现二者协同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写作素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田田.AIGC能否提升学习者英语写作表现和认知水平[J].教育信息技术,2025,(Z2):97-101.

[2]陈维贤,田静.从质疑到建构:新课标与AI背景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教师,2025,(08):6-10.

[3]郑伟荣.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述文写作模式构建及其教学实践——基于图尔敏论证模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5,(06):30-34.

[4]谢兰足.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微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5,(15):23-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