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提升思维能力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作者

张婷婷

静海区第八中学 301600

摘要:本文聚焦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与困境,探索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实践中,同时探究项目式学习在物理思维训练中实施路径。传统物理教学面临概念理解机械、思维训练欠缺、学习兴趣不足等问题;而引入思维导图能够构建知识网络,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解题思路;项目式学习则通过问题设计、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实践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思维导图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思维能力培养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其一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知识传授而轻视思维训练,教师习惯按教材顺序讲解物理概念、公式与例题,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思考空间。这种以讲解为主导方式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低落,难以激发思维潜能。其二物理学科特点决定其需要较强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初中生认知水平尚处发展阶段,面对抽象物理概念如力、能量等,常感困惑迷茫。许多学生习惯依赖公式套用而非深入理解物理本质,解题过程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思考。再者课程安排紧凑限制了探究活动开展,实验课程比例偏低且形式单一,学生动手实践机会有限,难以培养实证思维与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过分强调考试成绩,忽视思维能力评估导致教学目标偏离,师生共同陷入应试误区。物理学科本应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教学策略单一,缺乏针对性思维训练设计,如比较思维、推理思维、批判思维等训练不足,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科学思维体系。同时学科间壁垒明显,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等关联不足,限制了学生综合思维发展。最终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学校实验条件受限,信息技术应用不足,无法为思维能力培养提供必要支持环境。

二、基于思维导图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策略

思维导图应用于物理教学展现独特优势,关键在于其能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认知框架。物理学科内部联系紧密,各概念间存在复杂逻辑关系,传统线性学习方式难以全面把握这种网状结构。思维导图通过层级分支、色彩编码、图形符号等元素,使抽象物理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宏观认知框架。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能贯穿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全过程。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需要提供核心概念框架,引导学生自主绘制初步思维导图,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完善思维导图,通过添加分支、补充细节、建立联系等活动促进深度思考;课后复习环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合与拓展,形成个性化学习成果。思维导图还能有效促进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不同视角碰撞融合,培养学生沟通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温度》教学为例,思维导图应用能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与思维训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温度为中心概念创建思维导图,向外辐射出温度概念、温度测量、温度计原理等主要分支。在温度概念分支下,学生需梳理热胀冷缩现象、分子热运动、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等关键理解;温度测量分支则包含温标、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等子概念;温度计原理分支涵盖液体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类型及工作原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热胀冷缩程度实验,学生在实验前绘制预测思维导图,实验后根据观察结果修正完善,这一过程锻炼假设验证思维。温度计读数练习环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读数步骤与注意事项,形成清晰操作流程。课程末段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导图,增加温度与日常生活分支,探讨气象预报、烹饪、医疗等领域温度应用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整合性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必须调动多种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具备鲜明特点:问题情境真实化激发学习内在动机;学习过程自主化培养独立思考习惯;知识应用整合化促进深度理解;成果呈现多样化发展表达创新能力。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主要职责包括设计挑战性项目任务、创设支持性学习环境、提供必要学习资源、适时引导思考方向、组织成果交流评价等。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通过明确项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收集分析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反思学习过程等环节,全面锻炼思维品质。项目设计应遵循几项基本原则: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确保参与兴趣;难度适中具挑战性促进认知发展;问题开放多解性培养创造思维;实施过程可操作性,保证完成质量。在评价方面摒弃单一结果评价模式,建立包含过程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多元体系,全面反映学生思维发展轨迹与水平。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密度》教学为例,设计生活中密度应用探究项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密度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项目启动阶段教师提出核心问题:为何同体积不同物质重量不同?如何利用密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随后学生分组确定具体探究方向,如沉浮现象探究组关注密度与浮力关系,材料识别组探究如何通过测量密度鉴别材料,生活应用组调查密度原理在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应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如测量不规则物体密度实验,制作简易密度计,创作密度分层彩虹瓶等。沉浮现象探究组设计蛋在盐水中位置变化实验,通过调整溶液浓度观察鸡蛋位置变化,揭示密度与浮力关系;材料识别组搜集各种金属样品,通过测量质量与体积计算密度,与标准值比对识别材料成分;生活应用组调查密度原理在船舶、潜艇、热气球等交通工具设计中应用。项目中期各小组交流进展,相互提出改进建议;项目后期学生准备报告与实物展示,开展密度科普展览会,向全校师生展示成果。

结论:通过分析当前教学困境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思维发展需求。思维导图作为有效认知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知识体系,形成系统思维方式;项目式学习则通过真实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实践平台。两种教学策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多维思维能力发展。未来教学实践中,应继续深化教学方法创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初中物理教学转型。

参考文献

[1]文莲花.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J].理科爱好者,2024,(02):58-60.

[2]杨小京.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3,(02):4-7.DOI:10.14160/j.cnki.13-1259/g4-b.2023.02.011.

[3]江德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理科园地,2022,18(0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