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赵秀丽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邮编:013550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内驱力,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已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突破点。本研究聚焦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内驱力的培养问题,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内驱力;教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习动机外在化,缺乏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普遍表现为外在化倾向。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和完成作业的层面,缺乏对语文学习本身的兴趣和追求。这种功利化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难以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许多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流于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和内化所学内容。他们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指导,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提出问题或展开独立思考。这种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其对语文学科的深层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和考试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内在需求的满足。评价体系的单一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形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思维定式。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意义的深层认识,无法感受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忽视学生兴趣和认知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不少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呈现出明显的机械化特征。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需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单调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步骤和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保持持续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和应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抑制了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对学生认知规律的考虑,未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互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师过分强调教学进度和任务完成,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教学效果,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策略
(一)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情境、设置问题情境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注重真实性和生动性,使学生能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和思想价值,通过巧妙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教学情境的设计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和人文内涵,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情境创设的时机和力度,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融入教学情境,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避免过于牵强或脱离实际。教师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和思考。情境创设要注重层次性和递进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探究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重实效性和适用性,避免为创新而创新。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支持。通过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及时发现和帮助,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学习体验
语文实践活动是深化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亲情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亲情的温度,提升语文素养。通过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以“难忘的亲情瞬间”为主题,分享与父母之间温暖感人的故事。开展采访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家庭,记录父母的生活点滴,撰写人物特写或纪实性文章。组织主题征文,让学生书写对父母的情感体悟,表达内心真挚的感恩之情。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要结合课文主题,设计有深度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学生推荐描写亲情的优秀文章,交流阅读感悟。组织情景剧展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创作剧本,通过表演艺术展现亲情故事。利用新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制作以亲情为主题的微视频或音频节目,培养其综合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亲情故事采风”活动,走访社区老人,记录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动人故事,创作报告文学作品。通过观察、采访、创作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其人文素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侯瑞静. 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C]//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论文集. 2024:1-2.
[2] 侯文江. 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J].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3):78-80.
[3] 赵越. 浅析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3):2185-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