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真实情境和模型构建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

作者

王玉莲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教师进修学校 130500

摘要:跨学科主题教学作为教育改革重要方向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包括学科壁垒、资源匮乏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探讨通过真实情境导入与模型构建两大核心策略推动跨学科教学创新,提出情境设计、资源整合、学习共同体构建等实施路径,并从模型识别、建构过程、反馈调整等维度详细阐释模型构建方法。结合真实情境与模型构建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真实情境;模型构建

引言:教育发展新时代背景下,跨学科主题教学日益成为国际教育改革重要趋势,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然而实践中,跨学科教学常因学科壁垒、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因素受限。本文立足教育现实,聚焦真实情境导入与模型构建两大核心策略,探索跨学科主题教学有效路径,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推动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复合型人才。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现状:困境与挑战

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困境与挑战。其一学科分割现象普遍,长期形成学科壁垒导致知识碎片化,教师习惯单一学科思维模式,缺乏跨学科视野与整合意识,难以实现知识融通。其二课程资源供给不足,缺乏系统性教材与辅助材料,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自行设计开发,增加工作负担。其三专业支持体系薄弱,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背景知识与整合能力,然而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均缺乏此方面系统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渠道受限。

课程实施条件制约明显,包括固定课时安排、刚性评价机制、物理空间限制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传统评价多关注单一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忽视跨学科能力考查,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情况。最终协作机制尚待建立,学科教师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机制,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团队协作文化尚未形成,跨学科教学往往停留表面形式,未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

二、真实情境导入策略:设计与实施

真实情境导入作为跨学科主题教学关键策略,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与探究价值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此类情境应涵盖多学科知识点,注重层次性设计,由浅入深构建认知阶梯。实施过程中需整合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建立主题资源库支持教学开展,同时积极引入校外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教学组织应该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方法,设计探究任务驱动学习,引入学习共同体机制促进交流合作。教师角色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与支持者,适时提供指导而非直接传授知识。活动实施强调学科间衔接与融通,寻找学科交叉点实现知识自然整合。评价体系应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多维度表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元素》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元素与人类文明跨学科情境。先引入古代文明遗址出土金属器物图片,提出问题:不同文明为何选择不同金属材料制作工具与艺术品?学生分组探究不同金属元素物理化学特性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关系。活动中融入历史学科知识,考察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技术工艺演变;结合地理学科,分析矿产资源分布与文明发展关联;引入物理学科,探讨金属导电导热性与应用场景;融合美术学科,欣赏不同金属材质艺术表现力。教师组织实验环节,让学生亲手测试铜、铁、铝等金属性质差异,建立元素周期表与人类文明发展时间轴关联图谱。学习任务包括设计元素文明馆展览方案,学生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讲述元素故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模型构建引领策略:方法与路径

模型构建引领策略为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思维工具,实现从具体现象到抽象理解升华。此策略先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学科领域常用模型类型,了解各类模型特征与适用范围,分析真实情境中蕴含模型要素,识别关键变量与关系。模型建构遵循观察现象—提取要素—建立联系—形成表征—检验修正路径,鼓励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审视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工具。表征方式能包括图示法、比喻法、数理推导等多种形式。模型应用环节注重迁移与推广,检验模型解释力与预测力,鼓励跨学科模型融合创新。反馈调整机制贯穿始终,基于验证结果不断修正完善初始模型。教师支架搭建遵循由强到弱原则,随学生能力提升逐步减少干预。学习材料应包含模型构建指南、思维导图等工具支持思维可视化。交流展示阶段组织模型汇报会,促进同伴互评互学。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常见的盐》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盐与环境跨学科模型构建活动。引入某地区湖泊盐碱化问题新闻报道,提出核心问题:如何解释湖泊盐碱化形成机制并提出治理方案?学生先从化学视角分析各类盐溶解度、电离平衡等特性;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探究地形、气候、水文因素对盐分迁移影响;融入生物学视角,探究盐分对生态系统影响机制。模型构建过程中学生绘制盐碱化形成—影响—治理系统模型图,表现各要素间复杂关联。实践环节设计小型模拟实验,检验不同因素对盐分积累影响,修正初始模型。学生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尝试用简单函数关系表达盐分变化趋势。最终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提出基于模型分析盐碱化治理方案,从工程措施、生物修复、产业调整等多角度提出综合解决策略。通过此模型构建过程,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紧密联系,培养系统思考能力与跨学科问题解决意识。

结论:真实情境导入提供学科知识自然融合载体,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探究环境;模型构建引领则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系统思考能力,促进知识内化与迁移。针对此应一方面应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升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构建评价体系,创设支持性环境。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主题应用效果,深化实证探究,形成更具针对性实施方案,推动跨学科主题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玉林.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以“科学选择和饮用牛奶”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4,(22):30-34.

[2]陈颖,陈燕.基于真实情境和模型构建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4,45(05):77-84.

[3]戚佳一.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模型构建和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