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模式研究

作者

赵东梅

四平职业大学 四平市 136000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阐明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乡村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的突出问题。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少,同时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懂技术、善于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极大。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其发展与产业紧密关联,这对技能型人才精准定位培养十分重要—既可以通过学历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也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快速输送实用性技术人才,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发展,文章的研究聚焦实践讨论,结合作用与原则,重点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以弥补现阶段的教学实践短板。

1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

1 以技能供给破解“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矛

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支撑作用,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不断显现,乡村产业不断升级,如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这些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从“体力型”朝着“技能型”转型。职业教育通过开设“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管理”“农村电商”等专业,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养成“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如某农林职业院校和京东农场合作开设“数字农业技术”订单班,年均输送 200 余名掌握物联网种植、农产品直播的复合型的人才,从而满足智慧农业园区的岗位发展需求[1]。

1.2 产品赋能推动产业的资源转化

职业教育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将教学资源和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院校合作开发“乡土教材”,将地方非遗(苗绣、竹编)、特色种植(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等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中;另一方面,通过打造“校中厂”和“厂中校”,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升级。比如贵州同仁职业院校依托“梵净山生态茶”产业,构建起“茶叶——种植——营销”的全链条专业群,带动当地的茶农,人均增收 1.2万元/ 年,推动12 个村集体年产值突破500 万元。

1.3 生态激活重塑认知偏差

职业教育不仅培养“技能人”,更重视培养“新农人”。通过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田间课堂”等活动,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民树立起“科技兴农”和“品牌强农”的意识,激发内生动力。职业教育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返乡青年和留守妇女,这部分人群自主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头人”。

2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原则

2.1 以需求为导向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以需求为导向,以乡村实际需求为核心设计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要打破“闭门办学”的模式,精准对接乡村人才的缺口。以西部为例,西部乡村普遍缺乏“农村电商运营”“冷链物流管理”的人才,东部地区紧缺“休闲农业策划”“农村治理人才”,院校需要根据这一内容进行专业课程调整、专业设置。

2.2 业交融

新时期的职业教学要构建起“学校——企业——政府——农户”的协同机制。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打破主体壁垒,通过建立起“政府统筹、院校主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的四方协同平台——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以浙江为例,该地在发展中运用“千万工程”的背景,当地某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阿里巴巴、安吉白茶企业共建“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围绕学院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产教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2.3 分类培养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的培养策略。乡村人才类型多元,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者、基层干部、乡村工匠等等,人才培养的环节需要进行分类设计,对于普通农民,侧重“短平快”的技能培训,比如种植技术以及短视频营销;对于返乡青年,则侧重学历 + 技能提升,如 "3+2" ”高职教育;对于基层干部,侧重“治理能力 + 产业知识”的培训,如乡村规划和项目管理。

2.4 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建立“培养——使用——反哺”的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要避免“一次性输出”思维,利用“校友网络”“返乡创业联盟”等平台,引导毕业生反哺农村。如河南农业职业院校设立起“乡村振兴奖学金”,鼓励毕业生同时到农村基层就业,同时建立“导师制”,组织优秀校友回校授课,形成“人才反哺——资源回流——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2]。

3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模式

3.1 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乡村企业等基于“需求共商、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原则,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乡村企业是指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旅游景区等。在双方协同下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入职合作企业,通过定制化培养来达到目标。本质是通过“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产教深度融合,从而解决乡村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问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产业规划提出人才需求清单,具体包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数量等内容,院校结合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如增设“数字农业技术”“乡村电商运营”等。校企联合组建“双师型”团队,院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技术骨干负责实践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共同开发“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融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行业标准。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学生通过跟岗实习、顶岗实践来完成技能转化。学生毕业后按照协议入职合作企业,企业给予优先晋升的通道或者是额外补贴。如某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和本地的稻米产业链合作社开设“智慧稻米订单班”,企业通过提出“懂智慧农机操作、会稻米质量监测、能通过直播推广品牌”的人才需求,根据需求学校调整课程,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商”“品牌营销”模块,与合作企业共建“智慧农场“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学习理论和实践两年,第三年入驻企业跟岗,毕业后直接担任“稻田管理员”或者“电商推广员”。这样达到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减少二次培养的成本,同时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非常高。

3.2 村校共创实践基地模式

村校共创实践基地模式是职业院校与行政村(或自然村)合作建立“乡村实践基地”,院校派出教师团队驻点,针对乡村特色产业进行技术研发、技能培训和产品推广。为院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核心是通过“校村资源互补”来激活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院校通过调配深入村庄,梳理其产业特色,再签订共建协议,院校方投入技术、师资与设备,村集体提供场地、劳动力以及本土化资源,院校方针对产业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可复制的方案,开设“田间课堂”,再向村民传授新技术。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通过“跟师学习——参与项目—独立实践”参与基地运营,将课堂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 [3]。比如云南某职业技术学院和大理周城村共建“非遗活化实践基地”,在调研中发现周城村扎染存在“工艺耗时长、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缺点,因此组建“非遗创新团队”驻点,和村民开发快速染色工艺、“植物燃料标准化配方”,在产品端设计“扎染 + 现代化生活场景”的文创产品,运用“线上直播 + 景区实体店”双渠道培养村民直播带货。这实现了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升级,学生深化对乡村的认知,增强“知农爱农”情怀。

3.3 特派员模式

特派员模式是职业院校选派教师、科研人员、高技能人才组成“乡村振兴特派员”团队,深入乡村一线指导农民,开展对应的技术指导、政策解读、项目孵化等服务,重点解决农业生产、乡村治理中的“技术难题”与“人才缺口”,是职业教育的“智力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的重要载体。院校根据乡村需求选派教师组建跨学科团队,如“种植技术 + 病虫害防治 + 市场分析”复合型团队,通过“村申报——县审核——校派单”流程明确选派点,定期入户,针对农户的作物病虫害和养殖的问题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如山东某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组建“畜禽养殖特派员团队”,对口临沂三个乡镇的 20 个养殖合作社,团队针对“养殖污染严重、饲料利用率低、疫病防控能力弱”的痛点,引进“发酵床养殖技术”“低蛋白饲料配方”等,通过现场示范、录制视频科普,开设“养殖技术提升班”,累积培训养殖户 1200 人次,其中有 80 人取得“执业兽医助理”资格,帮助 5 个合作社建立起“标准化养殖小区”,同时引入企业投资,从而解决了农民生产的难题 [4]。

3.4 分层模式

分层模式是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培养。普通农民(基础层)主要以“短平快”技能培训为主,重点提升种植、养殖、加工等基础技能;返乡青年(提升层)主要以“学历 + 技能”双提升为主,通过“中专——大专”贯通教育或“乡村管理”“农村电商”等专业大专班,系统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基层干部(引领层)主要以“治理能力 + 产业知识”为主,开设“乡村规划、项目管理、数字乡村”等专题研究,提升引领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5]。乡村工匠(特色层)主要以“传统技艺 + 现代设计”为主,联合非遗传承人、设计院校开展“传统工艺创新”培训,从而推动非遗的产业化发展。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课程,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再建立起学院档案,定期回访评估技能应用效果,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如安徽某职业学院实施“乡村振兴分层培养计划”,将培养方向划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引导层与特色层,覆盖不同群体避免“一刀切”,通过动态跟踪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加速器”与“稳定器”,文章研究分析职业教育的作用机制、实践原则与四大模式,验证职业教育在技能供给、产业赋能、生态激活中的价值。当前的实践仍旧需要深化研究,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深化产教融合和推动数字化转型,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人才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可靠的技术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 马雪莹, 魏战刚.“职教赋农”: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指向与推进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 ,2024,(01):75-82.

[2] 陈德钰 .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 [J]. 农村 . 农业 . 农民 ,2023,(17):50-53.

[3] 王翰博 .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路径研究 [J]. 营销界 ,2023,(10):107-109.

[4] 刘茜 , 张宝玉 .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模式研究— —以菏泽市为例 [J]. 现代农村科技 ,2023,(02):115-117.

[5] 谢丹 . 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职业“三力”发展模式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36(03):80-81+87

基金项目:2023 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模式研究》(2023XHY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