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燕粉丽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小学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一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通过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提出优化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策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及系统化的思维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本文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课堂,学生逻辑思维薄弱的表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难以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论证,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依赖直观经验而缺乏系统思考。学生在面对数学概念时,常常停留在表象理解层面,无法深入把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数学运算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机械性错误未能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特别是在解决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题目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解题思路混乱。

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难以用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密切相关。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互动不足导致学生思维活力受到抑制。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起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评价体系方面,过分强调答题结果而轻视思维过程的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数学情境,培养逻辑思维的途径

教师对于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概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情境载体,如生活场景、游戏活动、实践操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训练机会。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水平。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情境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其系统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帮助其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创设校园观察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课桌、书本等,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表面都是由长方形组成的。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长方形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特殊的长方形,如教室的瓷砖、棋盘格等,发现这类长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从而认识正方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如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品的边长,比较边长之间的关系;通过折叠纸张的方式,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性;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变化过程,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教师还需要创设生活购物的情境,如设计一个文具店场景,让学生根据不同物品的包装选择合适的包装纸,在计算包装纸面积的过程中,深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理解。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情境创设,不仅使抽象的图形知识变得直观易懂,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通过设计层次化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要重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维过程。在教学评价方面要建立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要善于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训练机会。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其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1时、分、秒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分钟能做什么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时间的长度,建立对分钟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尝试多种活动,如默数数字、跳绳、背诵古诗等,感受不同活动在一分钟内完成的多少,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设计时间管家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学会合理安排和估计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时间计量单位的由来。通过观察时钟的运动规律,让学生发现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计算上学路上需要的时间、体育课跑步计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时间的计算方法。教师还应该创设时间小侦探的游戏情境,设计一些关于时间计算的趣味问题,如火车时刻表的查询、活动日程的安排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时间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入分析,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只有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次仁拉姆.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C]//教育教学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4.

[2] 盛静静.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 科普童话,2024(7):13-15.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4.07.006.

[3] 万红.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C]//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