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途径和策略

作者

刘德佳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东省滨州市 256600

摘要:本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问题。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课程资源整合欠缺、评价机制不完善等困境。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优化课堂氛围等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课堂的有效融入。在具体实施层面,建议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家校协同机制等策略,以期实现音乐课堂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音乐课堂;融入途径

一、小学音乐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缺乏系统专业知识储备难以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部分教师仍将教学重点局限于音乐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较大,缺乏针对性。许多教师习惯单一讲授模式,互动交流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表达欲望受限,情感体验浅层化。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强调知识考核,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校缺乏专业指导人员,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不足。家校协同机制缺失,家长对音乐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认识不足,配合度不高。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教学资源短缺,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工作压力较大难以投入充足精力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学生个体差异显著,教学难度加大。课时安排紧张难以开展深入教学活动。教师专业培训机会有限,知识更新缓慢。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影响。学校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中的美好情绪。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在演唱演奏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提升自信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社交能力。开展音乐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体验多元情感,提升审美能力。设计互动性教学环节,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才艺展示平台,增强成就感。利用音乐作品的治疗功能,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注重音乐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以人音版(简谱)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为例,这首歌曲以欢快明朗的旋律展现彝族儿童幸福生活,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彝族民俗视频,创设民族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欢快、活泼的情绪,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在演唱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模仿彝族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释放天性。采用分组轮唱形式,增进同学间交流互动。结合彝族儿童生活场景,开展角色扮演,培养学生表现力、想象力。通过歌曲演绎,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民族文化魅力,增进文化认同感。组织学生创编舞蹈动作,丰富表现形式,提升艺术素养。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表达的幸福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彝族风土人情,拓展学生文化视野。设计趣味性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组织小组展演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通过歌曲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艺术魅力,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搜集彝族民歌,扩充学习资源。在教学评价中注重激励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音乐课堂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情绪体验,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心理健康元素,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积极心理体验。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状况。教师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提高教学指导水平。完善教学资源配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支持。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培养自信心,增强社交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意识。开展音乐治疗活动,促进心理调适。利用音乐作品情感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深化学生审美体验。组织主题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发展轨迹。加强教学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教育实效。

以人音版(简谱)二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孩子》为例,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课前通过播放阳光下孩子们嬉戏玩耍的视频,营造轻松快乐氛围引导学生感受阳光带来的温暖。在歌曲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分享阳光下玩耍的经历,增进情感交流。通过歌词朗读,体会歌曲表达的美好情感。在旋律学习中,引导学生用优美声音演唱,培养自信表达。采用分组演唱方式,增强团队协作意识。鼓励学生创编歌曲表演动作,激发创造力。组织阳光下的笑脸绘画活动,深化艺术体验。开展阳光心语分享会,表达内心感受。通过歌曲演唱比赛,展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在演唱中释放压力,获得积极心理体验。利用课后时间组织户外音乐活动,让学生在阳光下感受音乐魅力。开展阳光音乐会,搭建才艺展示平台。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阳光开朗性格。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增强自我认识,提升心理素质。鼓励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营造积极向上氛围。组织亲子音乐会,促进亲子关系。建立学习激励机制,表彰优秀表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存在的困境,需要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建设、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环境、加强制度建设等策略,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建议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音乐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连巧. 小学音乐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途径思考[C]. //第八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4:1-3.

[2] 万雪.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路径探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9):78-80.

[3] 卞蓓蓓.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上旬,2018(6):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