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教学让初中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牛华明
湖北省南漳县实验中学 441500
摘要:本文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融入文化情境深化语文内涵、构建实践情境提升应用能力三个维度探讨情境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情境化教学能有效连接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营造贴近现实世界环境,激活思维方式,促进文化理解,培养实践能力。九年级语文教学尤其需要注重情感共鸣、文化浸润与能力培养从而打造充满魅力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情境创设;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引言:初中语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让枯燥课文变得生动活泼,如何使抽象知识点具体直观,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语文教师普遍思考问题。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策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特别对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具备一定学习基础,同时面临升学压力,亟需更加高效且富有趣味教学方式。本文围绕情境化教学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更有魅力展开讨论,从生活情境、文化情境、实践情境三个角度探讨其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与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化教学旨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出贴近现实环境。通过建立课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连接,能够让抽象文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理解。九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关键期,他们渴望表达自我,却又常常缺乏适当表达渠道。教师应善于发掘教材中生活元素,设计富有情感共鸣场景,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主动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能力,建立语文学习与实际应用桥梁,让课堂充满活力。情境创设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多媒体辅助、情境表演、问题引导等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习得语文知识。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亲情与金钱情境。课前,让学生回顾自己家庭中金钱与亲情关系点滴,如父母为自己付出艰辛,或遇到过亲友因金钱问题产生矛盾情况。课堂开始,播放几段描述金钱至上与亲情无价对比视频片段,引发学生思考。接着,设计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中菲利普一家迎接于勒叔叔场景,体会人物复杂心理变化过程。随后组织假如我是于勒叔叔讨论会,让学生站在不同人物立场思考问题,感受人性复杂性。还可设计续写活动,让学生想象于勒叔叔离开后菲利普一家可能发生变化,或者于勒叔叔得知真相后会有何反应。通过这些生活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小说中人性弱点,感受莫泊桑笔下讽刺意味,同时反思现实生活中金钱与亲情关系,使课文阅读不再停留于表面文字理解,而是上升到人生思考层面。
二、融入文化情境,深化语文内涵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将作品放回其产生历史背景,揭示其中蕴含社会风俗、时代特征、哲学思想等文化要素,能让学生超越文本表层含义,把握作品核心价值。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文化积累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文化内涵,通过历史背景介绍、文化习俗展示、思想观念对比等方式,构建立体文化情境。这一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专题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与人文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
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从清末社会文化背景入手构建情境。首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清末社会场景,包括科举制度末期状况、城乡差距、阶层固化等历史现实,帮助学生理解孔乙己生存社会环境。接着,可设计咸亨酒店文化情境,重现酒店布局、酒客交谈方式、称呼礼仪等细节,让学生感受鲁迅笔下市井文化的特点。还可组织四种茴香豆写法文化探讨,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命运影响,思考读书无用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原因。教师还可组织对比阅读活动,让学生比较《孔乙己》与其他描写知识分子命运作品,如《范进中举》《祝福》等,归纳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群体共同遭遇,理解那个时代文人悲剧命运根源。通过这些文化情境融入,学生不仅能理解作品字面含义,更能把握鲁迅批判精神与人道主义关怀,感受我国近代社会转型阵痛,培养历史思维与批判精神,使文学阅读成为一次文化浸润与人文思考旅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实践情境,提升应用能力
对九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即将面临中考,更需要通过实践巩固语文能力。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贴近现实写作任务,如校园新闻报道、社区调查报告、文学评论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锻炼写作能力。同时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长期写作实践,如家乡变化主题写作,鼓励学生采访老一辈人物,搜集历史资料,拍摄照片比对,最终完成一篇综合性报告。口语交际教学中,可模拟现实社会交际场景,如求职面试、公共演讲、辩论比赛等,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比如组织中考后暑假规划辩论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开展我推荐主题演讲,让学生向同学推荐一本书或一部电影,训练说服力与表现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如组织读书会、阅读马拉松、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培养终身阅读习惯。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可组织跨学科项目,如文学地理考察、历史人物研究等,让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比如,组织走进作家家乡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撰写游记,制作视频,全方位展示文学地理关系。开展校园文化调查项目,让学生采访师生,分析校训校歌,梳理学校历史,最终形成调查报告与宣传手册。这些实践情境不仅让语文学习走出课本,更培养了学生信息搜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使语文能力真正内化为终身受用技能。
结论:情境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教学策略,通过生活情境创设、文化情境融入与实践情境构建,为初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它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局限,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将静态学习动态化,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对九年级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既满足了他们知识需求又符合其心理特点,能更好激发学习兴趣,深化语文理解,提升应用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情境化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绽放独特魅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爱海.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 文渊(中学版),2021(5):1124.
[2] 常秀芳. 初中语文小说情境化教学例谈[J]. 语文世界,2024(2):21-22.
[3] 李丽琴. 构建生活化情境,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C]//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