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策略探究

作者

张昌其

重庆市璧山区实验 邮编: 402760

摘要 本文针对三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思维能力培养问题展开研究,从构建多元思维场景、优化思维训练方法、创新思维评价机制三个维度进行探讨。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考兴趣,采用多样化训练手段提升思维品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巩固思维成果。研究表明,合理运用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考、批判分析、创造想象等核心思维素养发展为学生奠定良好学习基础。

关键词:思维培养;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任。然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现象,学生思考主动性不足、思维深度浅表、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日益显现。所以,探索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构建完整思维培养体系,提升三年级学生思维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思维培养实践路径,试图为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一、构建多元思维场景,激发学生思维潜能

语文课堂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情境,让抽象文本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教师需要采用问题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巧妙运用绘本阅读、微视频引入等方式营造沉浸式环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创造思维碰撞机会,通过角色扮演、辩论会、读书沙龙等形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多元视角。比如组织假如我是主人公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立场思考问题,培养换位思考能力。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氛围营造,建立平等尊重交流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表达独特见解。跨学科情境融合也是拓展思维空间重要途径,把语文学习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相结合,构建知识联结网络。在学习诗歌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理解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优化思维训练方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过渡包括事实识别、关系分析、观点评价及创新应用四个层次,逐步提高难度与深度。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表格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理清思路脉络。提问设计是激发思维深度关键,教师应避免简单封闭式问题,多设计层次递进问题序列,引导学生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探究。此外,推动学生自主提问,把学生提出问题作为评价思维水平重要指标,鼓励质疑精神培养。写作训练中融入思维训练环节,通过改变写作视角、续写改写结局、设置假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加强跨文本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文本主题表达、写作手法、情感倾向等,促进比较思维发展。小组讨论应强调思维规则设定,教会学生如何倾听他人观点、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看法、如何理性评价不同意见,培养思维交流能力与元认知能力。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设计多层次思维训练活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安徒生生平与作品特点,建立背景知识框架;课中采用停顿思考法,在小女孩每次划火柴看到幻象处暂停阅读,让学生猜测预测下一幻象内容并说明理由,培养推理能力。组织幻象解析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幻象与小女孩现实生活关联,理解幻象背后深意,设计情感体验表记录不同段落阅读感受,培养共情思维。开展假如我是……换位思考的活动,让学生分别从小女孩、路人、作者角度思考问题拓展视角,组织结局改写讨论,学生尝试构思温暖结局并评析改写版与原版主题表达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文本细节探究,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寒冷环境与温暖幻象对比句段,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进行主题延伸将课文与当代社会关爱弱势群体现象联系,思考现实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链,如小女孩为何会看到这些幻象→幻象顺序安排有何深意→为何作者选择悲剧结局→这个故事带给我们哪些思考等,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维深化,实现从文本理解到价值思考全面提升。

三、创新思维评价机制,巩固学生思维成果

评价内容应包括思维广度、深度、灵活性与独创性等多维指标,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量、思考角度独特性、思维过程合理性等方面表现。实施方式上强调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思维档案袋等手段全面收集评价信息,形成动态发展档案。注重即时反馈机制建立,对学生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肯定,对思维盲区提供针对性指导,促进思维能力持续发展。自评互评机制引入能够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对自身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明确优势与不足;通过小组互评,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思维方法。思维成果展示交流平台构建也十分重要,通过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思维成果展示机会,记录保存学生思维成长足迹。此外,家校协同评价机制建立能够拓展思维训练空间,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形成教育合力。

结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创新实施思维评价机制。设计思维地图评价法,学生绘制小兴安岭特点导图,教师从信息完整性、逻辑组织性、创新补充点三个维度进行评估,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文内容;实施提问质量分析,鼓励学生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评价,如事实型-推理型-创新型三级分类,关注高层次问题比例。采用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分组扮演小导游,模拟带领游客游览小兴安岭,从讲解内容全面性、重点突出性、语言生动性等角度互评,培养表达与评价能力。引入环保创意方案评价,学生针对保护小兴安岭森林资源提出建议方案从可行性、创新性、系统性等维度进行评价,培养实践思维。建立思维成长档案袋定期收集学生关于自然景观描写习作、小兴安岭延伸阅读笔记等材料记录思维发展轨迹。通过多元评价机制实施,学生对小兴安岭认识不断深化,从单纯景观欣赏提升至生态保护意识培养,思维成果得到有效巩固与应用。

结论: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教学环境创设、训练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综合施策。通过构建多元思维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兴趣与内驱力。科学思维训练方法应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创新评价机制实施能够巩固思维成果形成持续发展动力。教师应树立以思促学理念,将思维培养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探索思维训练数字化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更加丰富高效思维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朱瑛. 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以小学三年级为例[D].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7.

[2] 袁莉. 培养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思维三策略[J]. 新课程导学,2020(5):43.

[3] 郭诗倩. 表演性朗读在小学三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行动研究[D]. 江苏:江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