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石油化工智能工厂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作者

王庆鑫

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 身份证号码:370321198811040910

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浪潮的推进,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石油化工行业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石油化工智能工厂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生产过程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行业本身高危的特性,加上智能工厂系统复杂度提升、数据交互频繁等特点,使得安全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石油化工智能工厂安全管理现状与挑战

1.1 石油化工智能工厂特征

石油化工智能工厂以数字化与自动化为核心,生产过程依托先进控制系统实现精准操控,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但也增加了系统复杂度与安全管理难度。数据驱动决策模式下,大量生产、设备、环境数据被实时采集分析,为安全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对数据安全与分析准确性提出高要求。

1.2 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传统安全管理体系在智能工厂中仍有沿用,并结合数字化特点进行改进,如引入电子巡检系统、线上安全培训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理效率。数字化安全技术也逐步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区域巡检,在线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控设备与环境参数,及时发现异常。但现有体系在应对智能工厂复杂场景时,仍存在局限性,技术应用也存在深度不足、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智能工厂安全管理的全部需求。

1.3 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安全挑战

数字化转型使智能工厂网络安全风险加剧,网络攻击可能导致生产数据泄露、控制系统瘫痪,直接威胁生产安全。不同数字化系统集成过程中,接口标准不统一、数据交互不畅等问题,形成安全隐患。员工在适应数字化安全管理模式时,存在技能短板,对新型安全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不足,安全意识也有待加强。生产过程动态变化频繁,设备互联导致风险传播路径复杂,使得风险识别与管控难度大幅增加,传统风险管控方法难以实现有效应对。

2.1 体系设计原则

基于数字化转型的石油化工智能工厂安全管理体系设计,需遵循系统性、智能化、动态适应性和协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体系全面覆盖生产、设备、人员、环境等全要素,贯穿规划、建设、运营等全流程,确保安全管理无死角。智能化原则强调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风险智能识别、隐患自动预警、决策精准高效。动态适应性原则旨在使体系能够根据生产工艺调整、技术迭代升级、法规政策变化等动态环境,灵活优化管理策略与措施。

2.2 体系架构组成

安全管理体系架构由组织架构、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构成。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部门与岗位的安全职责,建立扁平化、高效化的管理架构,强化协同联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涵盖安全标准规范、操作规程、考核奖惩等制度,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制度的在线发布、学习与执行监督。

2.3 体系运行机制

机制层面包括风险辨识和研判机制、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监督及纠偏机制。风险辨识及研判机制通过对生产数据、设备运行参数等数据进行大数据挖掘和AI 算法运算,完成风险的动态辨识及量化研判。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分级分类预警机制,当风险监测出现异常时,通过系统自动进行预警,并对相关部门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实现资源配置及应急处置。监督及纠偏机制,基于数字化安全监督管理平台,跟踪安全管理措施落地执行情况,对安全管理措施效果及体系运行进行定期分析评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及管理措施,促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改善及完善。

三、数字化技术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3.1 物联网技术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传感与互联网、无线网结合,作为智能工厂安全监测的 “感知神经”。一方面,实现智能工厂对设备进行在线监控,在设备重点部位安装温度、压力和振动探测器,获取关键设备的相关监测参数,上传到中央监控平台,判断是否处在正常范围内;在危险情况下管道内压力超过一定数值就报警,通过物联网系统告诉管理人员需及时检查,判断是人为操作失误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管道超压。物联网技术帮助工厂实现对以下参数的在线监控:管道内和工厂周围的气体可燃气体、有毒气体等的浓度。

3.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安全管控安装“脑”。在隐患预估与预判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分析、筛选并挖掘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包括设备历史数据、故障维修记录、事故案例等进行大数据的挖掘,并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的应用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风险判断和预判;人工智能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化分析和探索学习,得出对应设备当前运行状态、作业人员操作习惯等方面的可能发生的危险,例如,在一段时间内某设备很可能由于工作负荷过度出现故障,提示需要提前进行维修保养;智能决策在实际安全管理中,当安全生产安全隐患一旦出现,该平台的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前期和当前的安全隐患发生情况,以及人工智能的前期案例经验,拟制最优解的风险应急预案,应急撤离路径等。

3.3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

基于数字孪生的虚拟工厂 1∶1 复制物理工厂,形成新的安全管理途径。在虚拟工厂建立中,基于三维建模、仿真手段,将工厂的车间布局、工艺布局、管道布置等信息映射到虚拟工厂,进行生产过程模拟,安全管理人员通过虚拟模型全面掌握工厂运行状态,对预判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演练,例如模拟火灾,预判火灾的发展路径,制定防范应对措施。故障模拟及应急演练中,模拟设备故障,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演练,培训员工故障处置程序,增强应急处置技能。

3.4 区块链技术应用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为安全管理数据安全与责任追溯提供可靠保障。在数据安全保障层面,区块链技术将安全管理相关数据(如设备监测数据、安全检查记录、事故处理报告等)以加密区块的形式存储于分布式账本中,每个数据修改操作都会被记录且无法篡改,有效防止数据被恶意篡改或删除,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责任追溯体系构建方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通过区块链记录的操作日志、数据变更记录等信息,可快速追溯事故发生的源头,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

结语

基于数字化转型构建石油化工智能工厂安全管理体系,是应对行业安全挑战、推动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通过剖析现状与挑战,搭建科学架构,融合多元数字化技术,为安全管理提供系统性方案。随着技术迭代,需持续深化体系创新,强化动态适应性,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护航石油化工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

[1]李柱,杨澜,孔超.安全检查全时域在工厂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建筑安全,2023,38(07):85-87+91.

[2]欧阳凰生,刘福英.探讨液化天然气的特性及其工厂安全管理技术策略[J].化工管理,2015,(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