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农田地块碎片化对农机作业适应性影响研究

作者

刘军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澜沧 665608

一、引言

喀斯特山区与半山区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复杂的地形条件。长期以来,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该区域农田地块呈现高度碎片化特征,地块规模小、形状不规则且分布零散。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机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农田地块碎片化问题却成为农机在喀斯特山区半山区推广应用的重大阻碍。深入研究地块碎片化对农机作业适应性的影响,对于探索适合该区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农田地块碎片化特征

(一)地块规模小

在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受地形起伏、岩石分布等因素制约,农田难以形成大面积连片地块。该区域农田地块平均面积远小于平原地区,多数地块面积在 0.1-0.5 亩之间,甚至部分地块面积不足 0.1 亩。以贵州喀斯特山区为例,对其多个村落的农田调查发现,超过 70% 的地块面积小于0.3亩,小型地块占比极高。

(二)形状不规则

复杂的地形使得农田在开垦与划分过程中,形成了极不规则的形状。常见的有三角形、梯形、多边形等,地块边界曲折,存在大量锐角与凹凸部分。例如在重庆的喀斯特半山区,通过实地测绘发现部分农田地块的周长与面积比远高于平原地区规则地块,不规则的形状增加了农机作业时转弯、掉头的难度。

(三)分布零散

由于适宜耕种的土地资源有限且分散,农田地块在空间上分布极为零散。往往在一片山区中,农田被山体、沟壑、林地等自然阻隔相互分隔,农户的耕地可能分散在多个不同位置,增加了农机在不同地块间转移作业的距离与时间成本。在云南某喀斯特山区,农户平均拥有的农田地块数量达到 5-8 块,且各地块之间的直线距离在200-1000 米不等。

三、地块碎片化对农机作业适应性的影响

(一)农机通行困难

① 道路条件限制: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地形崎岖,乡村道路建设难度大、标准低。许多道路狭窄且坡度大,部分路段宽度仅能容纳一辆小型车辆通行,大型农机难以通过。同时,道路多蜿蜒曲折,急转弯频繁,增加了农机运输过程中的操控难度与安全风险。例如在广西某喀斯特山区,部分村级道路的转弯半径小于 5 米,导致大型拖拉机无法顺利转弯通行。 ② 地块间通行障碍:农田地块之间常存在田埂、沟渠、土坎等分隔设施,这些障碍高度与宽度不一,部分田埂高度超过 30 厘米,宽度在 50 厘米以上,农机难以跨越。此外,由于地块形状不规则与分布零散,相邻地块之间缺乏合理的农机通行通道,农机从一块地转移到另一块地时,往往需要绕路或进行复杂的转向操作,严重影响作业连贯性。

(二)作业效率低下

① 小地块频繁启停:在规模较小的农田地块中,农机作业行程短,需要频繁启停。例如小型旋耕机在 0.2 亩的地块上作业时,完成一次往返行程仅需 1-2 分钟,随后就需重新调整方向与位置进行下一次作业,频繁的启停不仅增加了农机的磨损,还浪费大量时间,降低了作业效率。 ② 转弯掉头耗时:不规则形状的地块使得农机在作业过程中需要频繁进行转弯、掉头操作。每次转弯掉头都需要农机停止前进,调整方向后再重新启动作业,这一过程耗费大量时间。例如在三角形地块作业时,农机在三个角处都需进行复杂的转向操作,每次转向耗时在 1-3 分钟不等,大大降低了单位时间内的作业面积。

(三)农机设备选择受限

① 大型农机适用性差:大型农机具虽然作业效率高,但由于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农田地块规模小、通行条件差,难以施展作业。例如大型联合收割机机身庞大,转弯半径大,无法在狭窄的山区农田道路行驶,也难以在小面积、不规则的地块中进行收割作业。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该区域大型农机的保有量与使用率均远低于平原地区,部分地区大型农机的使用率不足 10% 。 ② 小型农机性能不足:为适应地块碎片化,部分农户选择小型农机具,但小型农机往往动力不足、功能单一。例如常见的小型微耕机,耕作深度浅,一般在10-15 厘米之间,难以满足深耕作业需求;且其作业速度慢,配套农具种类有限,无法完成播种、施肥、植保等多种作业环节的一体化操作,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标准化发展。

(四)作业成本增加

① 时间成本上升:由于农机通行困难、作业效率低下,完成相同面积农田作业所需时间大幅增加。例如在平原地区一天可完成 50 亩农田的旋耕作业,在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同等条件下,受地块碎片化影响,可能仅能完成 10-20 亩,时间成本增加了2-4 倍。这意味着农机手投入的劳动时间增多,人工成本相应上升。 ② 设备购置与维护成本高:为满足不同地块与作业环节需求,农户可能需要购置多种类型的小型农机具,增加了设备购置成本。同时,小型农机具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质量参差不齐,在频繁使用过程中故障率较高,维护保养次数增多,进一步加大了作业成本。

四、提升农机作业适应性的策略

(一)农田宜机化改造

① 地块整治:通过土地平整、田埂拆除与合并等措施,将小块农田整合为相对较大、形状规则的地块。例如在重庆部分山区开展的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中,通过合理规划,将多个相邻的小地块合并为面积在 1-3 亩的长方形地块,有效改善了农机作业条件。同时,在地块整治过程中,应保留一定的生态缓冲带,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②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山区农村道路的建设与改造力度,拓宽、硬化道路,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与通行标准。合理设置道路转弯半径与坡度,确保农机能够安全、顺畅通行。此外,在农田地块之间修建便于农机通行的通道,清除田块间的障碍物,建设必要的桥梁、涵洞等设施,改善农机在不同地块间的转移条件。

(二)研发适用农机具

① 小型多功能农机研发:针对喀斯特山区半山区特点,研发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的农机具。例如研发集旋耕、播种、施肥、植保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型农业作业平台,该平台采用窄体设计,转弯半径小,适应小地块作业;同时配备可调节工作部件,能根据不同农艺要求进行作业参数调整。 ② 智能农机应用:引入智能农机技术,提升农机的自动化与精准作业能力。利用卫星导航、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农机在复杂地形与小地块中的自主导航、精准定位作业,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高作业效率与质量。例如在部分山区试点应用的智能小型插秧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能够在不规则地块中精准插秧,作业效率较传统插秧机提高 30% 以上。

(三)创新农机服务模式

① 农机合作社发展:鼓励农户成立农机合作社,整合分散的农机资源,实现规模化、专业化作业服务。农机合作社可以根据不同地块特点与农户需求,合理调配农机具,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集中采购、统一维修等方式,降低农机作业成本。 ② 跨区作业协作:加强区域间农机作业协作,组织农机手开展跨区作业。在农忙时节,将其他地区闲置的适用农机引入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弥补当地农机数量与种类的不足;同时,本地农机也可在农闲时前往其他地区作业,提高农机的年作业时长与经济效益。

五、结论

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农田地块碎片化对农机作业适应性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该区域农业机械化进程。通过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研发适用农机具以及创新农机服务模式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农机在该区域的作业适应性,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与农村经济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喀斯特山区半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推动该区域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潘滨 , 卫武霄 . 农业机械通过性设计与环境适应性的分析 [J]. 河北农机 ,2021,(04):23-24.

[2] 齐兴源 , 汤盼盼 , 刘春波 , 等 . 贵州喀斯特山区农田碎石整治现状与对策 [J]. 南方农机 ,2023,54(11):36-38.

[3] 李嘉雯 , 李晓华 , 杨伟 , 等 . 贵州喀斯特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4):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