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患者痛风症状及中医治疗方案探讨
郑伟
京东中美医院 河北廊坊 065000
一、痛风在神经内科患者中的症状特征
神经内科患者因基础疾病复杂、用药多样,其痛风发作常呈现非典型性特征。一方面,长期使用利尿剂、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尿酸代谢紊乱风险显著升高,导致痛风发作频率增加;另一方面,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脑血管病后遗症的患者,关节痛觉阈值改变,早期症状易被忽视。
典型临床表现中,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虽仍为首发症状,但约 30% 患者表现为多关节非对称性受累,尤其以踝关节、膝关节及腕关节为主。此类患者因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疼痛性质常呈现“灼烧样”或“电击样”特征,与单纯痛风性关节炎的“刀割样”疼痛形成差异。此外,高尿酸血症引发的肾间质损伤可进一步加重神经内科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形成“代谢 - 神经”双重恶性循环。
中医理论认为,此类症状源于“湿热痰瘀互结”。湿热之邪源于脾胃运化失司,痰瘀则因肝肾阴虚导致气化不利。临床观察发现,神经内科痛风患者舌象多见舌质暗红、苔黄腻,脉象以弦滑数为主,与单纯湿热痹阻型痛风相比,更兼有肝肾阴虚之象。
二、中医对痛风病机的认识演变
中医将痛风归为“痹症”“历节风”范畴,其病机理论随临床实践不断深化。早期《黄帝内经》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强调外邪侵袭的致病作用;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次提出“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明确内热外寒的交互作用;至明清时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指出“久病入络,瘀血阻络”,将痰瘀互结视为慢性期核心病机。
现代中医研究结合神经内科患者特点,提出“虚- 毒- 瘀”动态演变模型:初期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导致脾胃湿热内生,此为“实毒”阶段;中期湿热灼伤阴液,肝肾阴虚渐显,形成“虚实夹杂”之象;后期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出现关节畸形及肾功能损伤。这一模型为分期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神经内科痛风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一)湿热痹阻型
此类患者多见于急性发作期,表现为关节突发红肿热痛,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黄赤。舌脉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治疗当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法,方选四妙散加味。方中苍术、黄柏燥湿清热,薏苡仁利水渗湿,牛膝引药下行,配伍忍冬藤、土茯苓增强解毒散结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柏中的小檗碱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尿酸生成;土茯苓含落新妇苷,能促进尿酸排泄。
(二)肝肾亏虚型
慢性期患者多见此型,表现为关节隐痛、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脉以舌淡苔白、脉沉细为主。治疗需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配伍熟地黄、当归养血活血。动物实验证实,杜仲中的京尼平苷酸可通过上调ABCG2 转运体表达,促进尿酸排泄;桑寄生含槲皮素,能抑制NLRP3 炎症小体激活,减轻关节炎症。
(三)痰瘀互结型
多见于反复发作或合并痛风石的患者,表现为关节固定刺痛、皮肤暗紫,伴皮下结节。舌脉以舌紫暗有瘀斑、苔厚腻、脉涩为主。治疗当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方选双合汤合四妙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配伍萆薢、威灵仙增强利湿通络之效。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该方剂通过调控PI3K/AKT、MAPK 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抗炎、降尿酸双重作用。
四、中医外治法的协同应用
(-) 针灸疗法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临床常取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健脾利湿,太冲、行间清肝泻火,配伍阿是穴局部止痛。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神经内科痛风患者的VAS 疼痛评分,且疗效持续时间长于单纯药物治疗。
(二)中药外敷
新鲜凤仙花捣烂外敷是民间常用疗法,其含有的指甲花醌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现代改良方剂多采用黄柏、大黄、姜黄等制成膏剂,通过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病灶。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外敷剂型可使局部药物浓度达到静脉给药的数倍,同时避免胃肠道刺激。
(三)药浴疗法
以透骨草、伸筋草、艾叶等药物煎汤泡浴,利用温热效应促进药物渗透。透骨草含有的东莨菪碱能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艾叶中的桉油精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临床观察发现,药浴联合内服中药可缩短急性期病程,减少西药用量。
五、神经内科痛风患者的中医治疗优势与挑战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多靶点调节与个体化施治。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在清热利湿方中加入黄芪、桂枝可改善微循环;对于使用利尿剂导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通过健脾补肾方调节水液代谢,可减少低钾血症发生风险。此外,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早期干预,通过调理体质预防痛风发作,符合神经内科慢性病管理需求。
然而,中医治疗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仍不充分;另一方面,辨证分型缺乏客观化指标,易受医师经验影响。未来需结合代谢组学、肠道菌群检测等技术,建立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模型,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六、结语
神经内科患者因基础疾病复杂,其痛风症状呈现特殊性,中医通过整体调节与辨证施治,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代谢功能,并减少西药不良反应。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体质特点灵活选用内服方剂与外治疗法,同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为痛风管理提供更优方案。未来,随着中医理论现代化与临床证据积累,其在神经内科痛风治疗中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 章新友 , 王姝 , 唐琍萍 , 等 . 数据挖掘在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40(07):1-5.
[2] 肖继燕 . 输刺阿是穴为主治疗第一跖趾关节急性痛风随机对照研究 [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